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焉耆盆地处于塔里木盆地与吐哈盆地之间,其中生地层归属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本文采用多元地层研究方法,分析了南北疆古生物、沉积旋回、岩石学、构造演化等特征,初步认为焉耆盆地中生地层属南疆型,兼具南、北双重特征.

  • 标签: 南型 北型 油气地质 焉耆盆地 中生代 地层
  • 简介:台湾海峡新生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 标签: 台湾海峡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陆缘裂谷
  • 简介:通过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结合重力、磁力、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及连井骨架大剖面的对比、层速度分析、野外露头的考察和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在珠江口盆地东部第系之下大倾角反射层属于海相中生界;研究其凹陷的结构特征和分布,分析其生烃潜力;利用时频分析方法,探讨其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为这一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提出了有利的地区和目标。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东部 中生代 凹陷 地质特征 时频分析 油气勘探
  • 简介: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1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块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 标签: 南海南部海域 南薇西盆地 新生代 沉积特征 地震层序 地震相
  • 简介:80年石油工业的形势有过繁荣也出现过萧条。虽然中后期勘探工作明显萎缩,但大油气田的发现率却比较稳定。部分情况简介于下:一、挪威海上的重大油气发现挪威海上勘探始于1965年。1969年首次发现油田(Ekofisk)。到1989年6月,有19个油气田投产。挪威大陆架已发现探明可采储量52亿吨油

  • 标签: 80年代 世界 油气勘探 重大油气发现 海上油气田
  • 简介:琼东南盆地上第系一第四系下部可划分出11个层序界面,用生物基准面确定的年代分别是1.2Ma,1.6Ma,2.0Ma,2.3Ma,2.8Ma,3.2Ma,5.2Ma,9Ma,15Ma,18Ma,21Ma。研究了各层序的沉积相,发现了一批砂岩储集体,它们与具较好生烃潜力的半深海相泥岩相匹配,可成为该区新的勘探目标,本区的古海流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它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晚新生代 层序地层学 研究 生物基准面 砂岩储集体
  • 简介:莱州湾至辽东湾的海域内,新生断裂发育,具两个北东向雁行排列的断裂带,即营潍断裂的东支和西支。断裂长期活动,以其强裂的活动期,间以微弱活动期。构造运动方向向左行转变为右行,具明显的幕式演化特征。不同活动期发育了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其有利相带的分布、复杂的油气聚集、油气田的形成等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

  • 标签: 营潍断裂西支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断裂带 主干断层
  • 简介:渤海新生构造格局主要受郯庐断裂系和塘沽-蓬莱断裂系控制;渤鲁帚状构造系和黄骅-东濮隐伏断裂系分别对渤海南部和西部构造影响较大.渤海新生构造演化史与渤海湾盆地陆区类似,但主要断裂活动期和沉降期比陆区晚,导致渤海含油气系统特征有如下特殊性:①发育沙段和渐新统两套成熟烃源岩,比陆区多发育一套渐新统沙一段-东下段成熟烃源岩;②湖盆萎缩较晚,东营组和上第系的砂体类型和储盖配置优于陆区;③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浅层油气聚集;④下第系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对油气成藏作用有重要影响;⑤多期成藏和主要油气藏形成较晚.渤海油气分布的大特点是:①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力,中部组合也有较大潜力;②油气富集带以凹陷之间的基岩凸起带为主,其次是凹陷内部的Y字型断裂背斜带;③大油田主要分布于资源量超过5亿t的富含油气系统中.渤海勘探程度较低,应用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围绕基岩凸起和Y字型断裂背斜带还可发现可观的油气储量.

  • 标签: 渤海 新生代 含油气系统 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 简介:广东省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8月25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构造研讨会'。这次学术交流会是一次专题性研讨会,旨在探讨南海北部陆缘(中)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拟予以统一的命名。会议由广

  • 标签: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 新生代 油气地质 构造运动 命名
  • 简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自晚叠世以来,影响南海东北部构造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因素主要是太平洋而并非特提斯.本区晚叠世-早侏罗世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有利于煤系烃源岩的形成;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气候条件对生烃相对不利;晚中生弧前盆地构造背景不利于形成特提斯域所拥有的优质碳酸盐岩-蒸发岩储盖组合.勘探实践证明,南海东北部的中生界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但油气勘探不应简单套用特提斯模式.

  • 标签: 南海东北部 中晚中生代 地质构造 古地理背景 油气远景
  • 简介: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认为南沙群岛油气盆地的前新生基底由中生岩浆岩,沉积岩及更老的变质岩组成,其层速度>5km/s,较由K2-E2组成的中构造层的层速度(约4km/s)大,该区(包括南沙海槽)的地壳为早期拉张减薄,后期挤压增厚的陆壳,在渐新世以前,该基底与北部陆缘连在一起而组成统一的华南陆缘。

  • 标签: 南沙群岛 含油气盆地 前新生代基底 北部陆缘
  • 简介:珠江口盆地前-早第纪洼陷(指有一定沉积厚度的低凹及深陷地区,非构造单元)分为4种类型,即半地暂型、拗陷型、残留型及过渡型。着重对残留型和过渡型洼陷在地震剖面上反映的上、中、下大构造层进行对比,认为下构造层为海相中生界,中构造层为陆相下第系,上构造层为海相上第系。研究了海相中生地层的分布、结构、构造及含油气特征,指出东沙隆起东部及其相邻的潮汕拗陷东北部和珠一拗陷东部地区是寻找中生海相油气藏的新领域。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东部 前第三纪 早第三纪 洼陷特征 油气前景 构造层
  • 简介:由于70年中期引入的维地震技术取得成功,使得人们一旦在钻井获得油气后,维地震测量已成为圈定储层边缘的最常用工具。除去维的地下成像技术优于常规的二维方法外,该技术运用的迅速增长还在于维测量工作的周期和成本降到最低限度。1988年,当Geco公司在使两艘地震船的作业成为一体时,给海上维地震勘探又新增加了一维。作业中的这两艘地震船,每艘都装备了一对地震源和一对等浮电缆。这种作业模拟了一种使用四个震源的测量技术,这四个震源依次点火将信号传向四根等浮电缆,可同时产生12个独有的共中心点(CMP)地下剖面。

  • 标签: 油气勘探 勘探效率 成本 海上三维地震勘探
  • 简介:肇地区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泉头组二段及其以下地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深层天然气成藏基本条件和天然气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天然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提出了该地区深层天然气的4种成藏模式: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至基岩风化壳圈闭;自源岩区内一次运移至火山岩体;沿砂体侧向运移至地层超覆圈闭;沿不整合面和断层长距离运移至古隆起之上的各种圈闭.并指出,肇凹陷西缘及东南缘古隆起尚未钻探的基岩风化壳、地层超覆圈闭和沙河子-营城组源岩内的火山岩体,是该地区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 标签: 三肇地区 深层天然气 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 分布特征 成藏过程
  • 简介:'海上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经过4年多的努力,于1990年圆满完成科研任务。1991年4月24日至26日在塘沽召开评审鉴定会,由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发展部主持,经专家评审认为'海上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项目发展、改进、研制了一系列方法和软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海上特色的维勘探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在绥中36-1油田等近

  • 标签: 海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研究 通过鉴定 三维勘探系统工程 绥中36-1油田
  • 简介:渤中地区第系主要含油层位储层类型丰富.通过测井、岩心和实测资料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段储层的沉积学、非均质性、成岩作用和物性等特征.馆陶组储层为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规模大,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是渤中地区最为有利的储层.东营组储层以东北部大型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沙河街组储层以扇类沉积体系为主,地层埋藏深,砂体分散、规模小,储层质量差.

  • 标签: 渤中地区 第三系 储层地质特征 研究 沉积学 非均质性
  • 简介:1下第系浅部油气藏形成条件1.1下第系埋藏浅是形成浅部油气藏的首要条件渤海辽东湾、莱州湾的第纪沉积与渤海西部和中部的第纪沉积有显著的差异.渤海西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是渤海湾盆地在晚第纪和第四纪的强烈拗陷区,地层最大厚度达4800m,下第系埋深在2000m以下,不具备形成下第系浅部油气藏的条件.而辽东湾与莱州湾地区具有早第纪强烈断陷和晚第纪轻微拗陷的特点,晚第纪和第四纪地层厚度仅1000m左右(图1),千米之下即可钻到下第系东营组或沙河街组目的层,这是辽东湾、莱州湾地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辽东湾、莱州湾地区与辽河断陷的西部凹陷、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等有相似的沉积特点,可成为寻找下第系浅部油气藏大有前景的地区.

  • 标签: 渤海 下第三系 浅部油气藏 油气勘探前景
  • 简介:业已证明角洲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区。迄今,全世界至少有17个角洲区发现了储量可观的油气,其估算最终储量为500亿桶原油和320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已生产近300亿桶原油和100万亿立方英尺以上的天然气。近年来,角洲研究在以下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第一,进一步认识到角洲前缘不稳定性和滑塌作用的重要性。滑坡、崩塌和生长断层在许多现代和古代角洲都很常见,它们对岩相的分布起重要作用。角洲前缘的不稳定性在确定海上钻井位置和采油设施方面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第二,进一步认识到粗粒角洲和扇角洲在地层记录中的意义。由于角洲具有以下大属性,因此角洲相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1)角洲常常具有大量的储集砂岩。角洲还是沉积物因受海洋地质作用而在盆地内发生再分配的点源,因此,它们对与滨岸和滨外体系有关的油气有利带的分布有所影响。(2)高有机质产能常与角洲沉积有关。在角洲平原的沼泽环境堆积的大量陆源有机质可能成为重

  • 标签: 三角洲区 世界 油气勘探 储量 估算量
  • 简介:通过对珠坳陷有机包裹体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体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和含气态烃包裹体,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相不混溶包裹体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坳陷有机包裹体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长期以来,沙垒田凸起、庙西凸起前第纪变质花岗岩被笼统地划归前寒武纪,对两凸起有代表性的4口井的变质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变质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047~2483Ma,属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五台期-吕梁期的产物.对C1井井深1406~1443m钻遇的灰岩地层进行了采样分析,首次获得了大量微体古生物化石,并证实灰岩地层属古生界下寒武统,从而为沙垒田凸起古生代地层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沙垒田凸起 庙西凸起 前第三纪 地层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 油气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