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焉耆盆地处于塔里木盆地与吐哈盆地之间,其中生地层归属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本文采用多元地层研究方法,分析了南北疆古生物、沉积旋回、岩石学、构造演化等特征,初步认为焉耆盆地中生地层属南疆型,兼具南、北双重特征.

  • 标签: 南型 北型 油气地质 焉耆盆地 中生代 地层
  • 简介:台湾海峡新生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 标签: 台湾海峡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陆缘裂谷
  • 简介:采用高阻油气层和低阻油气层对比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南油田的储层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揭示了造成油气层低阻的主要因素。对阿尔奇公式、变n指数模型、双孔隙水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利用6种不同矿化度盐水的岩电实验测量结果,揭示了n指数以的重要性,同时还应用岩电实验测量结果解决了模型参数的确定问题。

  • 标签: 史南油田 低阻油气层 成因分析 评价 变n指数模型 以孔隙水模型
  • 简介:通过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结合重力、磁力、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及连井骨架大剖面的对比、层速度分析、野外露头的考察和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在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之下大倾角反射层属于海相中生界;研究其凹陷的结构特征和分布,分析其生烃潜力;利用时频分析方法,探讨其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为这一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提出了有利的地区和目标。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东部 中生代 凹陷 地质特征 时频分析 油气勘探
  • 简介: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平均热流值61.89mW/m~2,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该区各盆地热流值变化在61.71—62.18mW/m~2之间,基本上处于相同的热背景中。这种性质与热演化有关。自古新世以来。本区经历了多次热事件以及随后的热沉降.晚期的热事件影响最大,使边缘盆地逐步达到相同的热状态并对烃源岩的演化有重要影响.镜质体反射率与今温度密切相关以及呈现的各种扭曲现象均是晚期热作用的表现。

  • 标签: 南海北部 大陆架西区 油气生成 热演化史 今热流 镜质反射率
  • 简介: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1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块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 标签: 南海南部海域 南薇西盆地 新生代 沉积特征 地震层序 地震相
  • 简介:80年石油工业的形势有过繁荣也出现过萧条。虽然中后期勘探工作明显萎缩,但大油气田的发现率却比较稳定。部分情况简介于下:一、挪威海上的重大油气发现挪威海上勘探始于1965年。1969年首次发现油田(Ekofisk)。到1989年6月,有19个油气田投产。挪威大陆架已发现探明可采储量52亿吨油

  • 标签: 80年代 世界 油气勘探 重大油气发现 海上油气田
  • 简介:琼东南盆地上第三系一第四系下部可划分出11个层序界面,用生物基准面确定的年代分别是1.2Ma,1.6Ma,2.0Ma,2.3Ma,2.8Ma,3.2Ma,5.2Ma,9Ma,15Ma,18Ma,21Ma。研究了各层序的沉积相,发现了一批砂岩储集体,它们与具较好生烃潜力的半深海相泥岩相匹配,可成为该区新的勘探目标,本区的古海流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它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晚新生代 层序地层学 研究 生物基准面 砂岩储集体
  • 简介:莱州湾至辽东湾的海域内,新生断裂发育,具两个北东向雁行排列的断裂带,即营潍断裂的东支和西支。断裂长期活动,以其强裂的活动期,间以微弱活动期。构造运动方向向左行转变为右行,具明显的幕式演化特征。不同活动期发育了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其有利相带的分布、复杂的油气聚集、油气田的形成等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

  • 标签: 营潍断裂西支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断裂带 主干断层
  • 简介:渤海新生构造格局主要受郯庐断裂系和塘沽-蓬莱断裂系控制;渤鲁帚状构造系和黄骅-东濮隐伏断裂系分别对渤海南部和西部构造影响较大.渤海新生构造演化与渤海湾盆地陆区类似,但主要断裂活动期和沉降期比陆区晚,导致渤海含油气系统特征有如下特殊性:①发育沙三段和渐新统两套成熟烃源岩,比陆区多发育一套渐新统沙一段-东下段成熟烃源岩;②湖盆萎缩较晚,东营组和上第三系的砂体类型和储盖配置优于陆区;③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浅层油气聚集;④下第三系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对油气成藏作用有重要影响;⑤多期成藏和主要油气藏形成较晚.渤海油气分布的三大特点是:①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力,中部组合也有较大潜力;②油气富集带以凹陷之间的基岩凸起带为主,其次是凹陷内部的Y字型断裂背斜带;③大油田主要分布于资源量超过5亿t的富含油气系统中.渤海勘探程度较低,应用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围绕基岩凸起和Y字型断裂背斜带还可发现可观的油气储量.

  • 标签: 渤海 新生代 含油气系统 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 简介: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陆架上的大型新生沉积盆地,晚始新世以来,受盆地东界断裂-万安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全球海平面控制,盆地经历了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内陆湖泊到晚渐新世的海湾及早中新世以来的滨,浅海-半深海环境的发育历程,盆地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都受沉积特征的强烈控制,内陆湖泊环境中的湖相泥岩段和海湾环境的海湾相泥岩段有机质含量高,是重要的烃源岩,三角洲砂体,浊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深切河谷内的河道砂体,碳酸盐台地及其斜坡脚的塌积岩是有利的储集岩体,上新世早期的海进和高水位期间形成的凝缩段是区域稳定的盖层,其各阶段发育的凝缩段多为局部性盖层。

  • 标签: 万安盆地 沉积发育史 油气生储盖层 层序地层学
  • 简介: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0)资料反演热是否存在多解性取决于所采用的热流演化模型,采用目前常用的线性或指数模型,用R0作为检验标准,通过地与热的联合模拟,能够对持续沉降升温的含油气盆地的热进行反演,R0不仅与温度及受热时间有关,而且与地层压力和镜质体的类型等因素有关,用TTI-R0法恢复烃源岩热演化,应当进行校正和氢指数校正,文中提出了具体校正方法。

  • 标签: TTI-R0法 热史恢复 镜质体反射率 含油气盆地 烃源岩
  • 简介:崖13-1气田渐新统陵三段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主要反映为硅酸盐矿物溶解-沉淀成岩变化及其对孔隙的改造。陵三段砂岩在深埋条件下,仍保持良好的孔隙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早期(早中新世)大气淡水淋滤、溶解和适度的再生胶结,晚期(上新世晚期)溶解、烃类及时进入,以及浅蛙时间长而深埋时间短,因而有利于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发育、陵三段砂岩成岩-孔隙演化揭示该处深部碎屑岩储层的原生与次生复合孔隙的成因模式,可作为预测琼东南盆地深部储层性质的参考资料。

  • 标签: 崖13-1气田 L3砂岩 成岩特征 孔隙演化 孔隙保存 埋藏成岩史
  • 简介:广东省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8月25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构造研讨会'。这次学术交流会是一次专题性研讨会,旨在探讨南海北部陆缘(中)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拟予以统一的命名。会议由广

  • 标签: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 新生代 油气地质 构造运动 命名
  • 简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自晚三叠世以来,影响南海东北部构造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因素主要是太平洋而并非特提斯.本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有利于煤系烃源岩的形成;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气候条件对生烃相对不利;晚中生弧前盆地构造背景不利于形成特提斯域所拥有的优质碳酸盐岩-蒸发岩储盖组合.勘探实践证明,南海东北部的中生界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但油气勘探不应简单套用特提斯模式.

  • 标签: 南海东北部 中晚中生代 地质构造 古地理背景 油气远景
  • 简介: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已发现的天然气(包括凝析油)可分三类:北部湾型、珠江口型(西部)和莺歌海型。这种分类是以其形成的地质背景、烃源岩、气藏特征及(油)气的地球化学性质等条件做为依据,并综合与油气生成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主要烃源岩有机质的演化及其产物特征、TTI、泥岩压实等资料剖析了三类天然气的成烃

  • 标签: 南海北部 大陆架西区 天然气 成因 类型 成烃史
  • 简介: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认为南沙群岛油气盆地的前新生基底由中生岩浆岩,沉积岩及更老的变质岩组成,其层速度>5km/s,较由K2-E2组成的中构造层的层速度(约4km/s)大,该区(包括南沙海槽)的地壳为早期拉张减薄,后期挤压增厚的陆壳,在渐新世以前,该基底与北部陆缘连在一起而组成统一的华南陆缘。

  • 标签: 南沙群岛 含油气盆地 前新生代基底 北部陆缘
  • 简介: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陷前第三系烃源岩的埋藏和生、排烃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前第三系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和生、排烃模拟的精度;南黄海南部坳陷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以生气为主;南黄海南部坳陷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具有2个生、排烃高峰期,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 标签: 前第三系 烃源岩 埋藏史 生烃史 排烃史 研究
  • 简介:卧龙河气田嘉1-嘉四3气藏是一个已经开发二十余年的老气藏,自1989年9月上压缩机增压开采以来,气藏可采储量增加,增产效果显著,有效地扼制了气藏产量急剧下降的被动局面,对气藏的稳产,增产起到了主导作用,目前,气藏尚有较多的剩余储量,气井产能较高,边水不影响气藏的开发,有加速开采的潜力,展现了良好的开发前景,同时,为老气田的后期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标签: 卧龙河气田 嘉五1-嘉四3气藏 增压开采效果 开发前景 增产 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