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测井相自动识别程序(MATIDEN)是将自动确定岩性程序(CLLOG)处理所得到的岩性剖面进而划分测井相的程序。首先需要选择工区内相同沉积单元中的纯泥岩段,做为对比的标准层,将所有井的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后应用CLLOG程序对标准化的的测井曲线进行处理,得到主成分曲线PC1,再以此为依据建立工区的测井相识别模式(识别矩阵)。MATIDEN程序是通过识别矩阵对未知测井相进行识别,确定其归属类型。由于该程序运行时,不对未知测井相特征值进行计算,所以不需输入未知测井相的全部特征值,只用数字“1”、“2”分别表示未知测井相“有”、“无”相应的特征,“3”表示对应的特征“未纪录”。通过X-5井的实际应用说明该程序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 标签: 测井相 自动识别程序 识别模式 识别矩阵 归类算法 积沉相
  • 简介:埕岛油田位于渤海西南部极浅-浅海地区,是一个大型潜山披覆构造油田.迄今共完成各类探井68口,获油气层井67口,获工业油流井55口,探明含油面积123.6km2、石油地质储量34486.0万t.埕岛油田为典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已发现7套含油层系,10多种油藏类型.在该油田浅层(明化镇组、馆陶组上段)勘探开发中,采用科学的勘探开发程序,以及8项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探井成功率达98.5%;探井见工业油流率达80.9%;每打一口探井平均获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7.2万t;每获一吨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直接投入为4.48元.按照"简单、经济、安全、可靠,还要重视环保”的原则,进行海工工程和油气集输流程的建设,已建成216万t年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800多万t.

  • 标签: 埕岛油田 浅层勘探 开发程序 配套技术
  • 简介:江汉油田由于地层水矿化度特别高、区块小,限制了一些三次采油方法的开展。本文通过室内平面模型、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地层韵律、注气位置、倾角、水气比等因素对驱替效果的影响,同时优化氮气混相驱筛选标准,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选择黄场油田黄16井区开展井组水气交替方式氮气混相驱先导试验,增油效果显著。

  • 标签: 注氮气 采油方法 水气交替方式 非混相驱油 驱油机理 采收率
  • 简介:通过对王场油田北区盐间砂岩油藏试油试采特征的分析,结合其储层特性及出油特征,论证了该区扩大试油范围,形成规模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立足于早期补充地层能量开采,延长其高产稳产期的必要性,为江汉油田盐间砂岩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 标签: 王场油田 盐间非砂岩油藏 试采特征 储层 试油范围
  • 简介:据双河油田测井、地质资料计算单井储层均质渗透率序列,并以分形技术为基本预测方法进行储层均质渗透率预测,利用预测结果,结合沉积微相,从储层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及夹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剩余油富集区分析。

  • 标签: 储层 非均质渗透率 预测 剩余油富集区 应用 测井解释
  • 简介:本文根据Snell定律,导出了VSP(零偏移距)层状介质模型中适合各类波传播特点的系列递推、迭代公式,分析了VSP层状介质中波的传播特点,阐述了分离提取p-p波和P-SV波以及利用转换横波(P-SV波)到达时求取横波层速度的方法,据此可实现对各种波场的反演成象,最后以理论模型记录和实际资料处理说明上述方法的效果。

  • 标签: VSP层状介质模型 地震勘探 三分量 非零 VSP记录 分析处理方法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