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电池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比容量,是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产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锂电池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从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设计以及改性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碳/正极材料进行了导电和循环性能的提升,并总结了需要改进的问题。

  • 标签: 锂硫电池 碳/硫材料 比容量 循环性能
  • 简介:采用沉淀法制备溶胶,通过活性炭吸附溶胶中纳米尺度的颗粒,在常温下制得碳均匀复合材料,并将该复合材料用于锂电池正极。通过SEM和XRD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法和电化学阻抗测量法测试正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的颗粒直径在50nm附近,且在活性炭中均匀分散。在电流密度为0.2mA/cm2时,含该复合材料正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93mAh/g。循环充放电50次后,正极放电比容量为460mAh/g。

  • 标签: 硫溶胶 活性炭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 简介:电池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高容量储能体系,将是下一代电动汽车以及混合电动汽车的化学能源。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开发,虽然对其电化学过程中复杂反应机理还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描述,但是围绕锂电池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回顾了过去十余年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体系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锂电池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 简介:分析了锂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从正极、黏接剂、电解质和锂负极等4个方面对锂电池关键材料的改性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锂硫电池 正极 黏接剂 电解质 锂负极
  • 简介:面向小型可移动电子设备,其携带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旨在展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各种典型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电池等)和新型硅-电池通过理论计算比较分析了其理论能量密度。研究表明:虽然锂空气电池和锂电池具有较大的理论能量密度,但是由于自身固有的树枝状晶体生长和低库伦效率,采用过量锂金属的解决方法极大地降低此类电池的能量密度。对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而言,替换石墨阳极材料为硅材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理论值可达2100Wh/L。更进一步,基于转换式反应的新型锂化硅-电池能够实现更大电池能量密度,约为3000Wh/L,其值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石墨电池的四倍。因此,此类新型硅-电池能够满足未来3年~5年内的可移动电子设备的需求。同时,纳米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类电池自身粉末化问题,从而为其商业化提供可能。

  • 标签: 电池 能量密度 电极材料 计算模型
  • 简介: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添加剂对锂电池自放电的影响?。比较了锂电池在不同温度搁置后的自放电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锂电池的自放电程度越低;同时研究了添加剂对锂电池自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锂为添加剂,可以在锂负极表面形成较为稳定的SEI膜,抑制聚与锂负极的反应。使用添加剂的锂电池5℃搁置10天放电比容量为1016mAg/g,自放电率为0.7%/天。

  • 标签: 锂硫电池 自放电 温度 添加剂
  • 简介:采用亲核取代方法制备了正极材料三聚磷腈复合,并以金属锂为负极组装成扣式模拟电池。红外吸收光谱及XRD实验表明:材料为聚磷腈与的混合物,聚磷腈主要以无定形态存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溶入到电解液中的多离子的氧化还原过程是电化学迟缓过程,复合材料吸附及驻留了部分电解液,对"飞梭效应"有抑制作用;交流阻抗谱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已经在聚磷腈基质中得到高度分散。

  • 标签: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三聚磷腈复合硫 飞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