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以甲烷(CH4)为碳源先驱体,以三维针刺碳纤维预制体为沉积基体,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工艺过程中沉积时间、沉积压力以及预制体厚度对热解碳界面层沉积厚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在碳纤维表面制备合适厚度的热解碳界面层所需的CVD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针对现有反应腔体,5mm厚碳纤维预制体试样,采用1000℃的沉积温度,CH4流速500ml/min,沉积时间10h,沉积压力5kPa,可在预制体内外碳纤维表面沉积得到厚度合适的热解碳界面层;当碳纤维预制体厚度增至10mm,则沉积时间应延长至15h,压力维持不变,可沉积得到合适厚度的界面层。

  • 标签: 工艺参数 热解碳 界面层
  • 简介:探索了全厚度缝合的复合材料闭孔泡沫夹层结构低成本制造的工艺可行性及其潜在的结构效益。为了比较,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制造了未缝合泡沫夹层和密度相近的Nomex蜂窝夹层结构。完成了密度测定、三点弯曲、平面拉伸和压缩、夹层剪切、结构侧压和损伤阻抗/损伤容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泡沫夹层缝合后,大大提高了弯曲强度/重量比、弯曲刚度/重量比、面外拉伸和压缩强度、剪切强度和模量、侧压强度和模量、CAI强度和破坏应变。这种创新的结构形式承载能力强、结构效率高、制造维护成本低,可以在飞机轻质机体结构设计中采用。

  • 标签: 复合材料 泡沫夹层 全厚度缝合 结构效率 飞机结构 损伤容限
  • 简介:以发动机第四级等厚辐板整体叶盘结构为例,采用有限单元法,探讨辐板厚度变化对整体叶盘结构强度、振动及由反向温度场引起的轮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辐板厚度,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整体叶盘结构的振动特性、强度应力水平及轮盘稳定性。随着辐板厚度的增加,盘片耦合振动频率呈增加趋势,但叶片振动频率几乎不变,盘体静强度呈抛物线趋势,盘体稳定性增加。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整体叶盘 辐板厚度 强度 振动 稳定性
  • 简介:介绍了国外用于高超音速飞行器上的金属热防护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先进金属热防护系统的研究状况,并阐述了金属热防护系统的发展方向。

  • 标签: 高超音速飞行器 金属热防护系统
  • 简介:根据浮环减薄前后两次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浮环厚度变化对浮环轴承涡动及稳定性的影响。浮环轴承减薄会引起油膜涡动力的变化。升速过程,减薄前浮环轴承试验的稳定性要好些;高速稳态运行过程,其稳定性差别不大;降速过程,减薄前浮环轴承试验的稳定性要差些。两试验还证实,浮环内、外油膜半速涡动现象的涡动比分别接近0.5和0.3。

  • 标签: 浮环轴承 稳定性 试验研究
  • 简介:防护系统是保护高速飞行器不受气动加热影响的主要手段,是高速飞行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介绍了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的类型,主要包括五种类型的热防护结构和五种类型的热防护材料。对作用于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高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热防护系统 高速飞行器 热防护结构 热防护材料
  • 简介:经分析,某运载火箭定向姿控发动机所在环境的主要热源为游机喷管辐射、游机燃气羽流辐射、涡轮废气管辐射等。计算得出各受热危险部位所接受的辐射热流,依据热流值提出了对辐射热流较大的地方采取隔热材料包覆的热防护方案,并对热防护方案进行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试验值与仿真结果接近。

  • 标签: 姿控发动机 热防护 数值仿真
  • 简介:以石英灯管为加热元件进行了烧蚀热防护结构热试验研究,对比了热流计不同布置方式下的试验结果差异,分析了烧蚀热试验特性对热流计不同布置方式及石英灯管正常工作的影响,开发了基于石英灯辐射加热的烧蚀热防护结构热试验技术,打造了全尺寸烧蚀热防护结构地面热试验平台,同时开发了热流一电压控制模式切换技术,形成了一整套安全可靠全尺寸烧蚀热防护结构地面热试验技术。

  • 标签: 烧蚀热防护结构 地面热试验 辐射加热 热流密度控制
  • 简介:冲压发动机燃烧室热防护是其关键技术之一。隔热层烧蚀冷却、气膜冷却是冲压发动机常用的冷却方式。随着飞行器飞行马赫数和射程的增加,燃烧室的热防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发展先进的冷却技术才能适应其工作要求。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个途径:发展先进的耐热材料、采用新的火焰筒冷却技术、提高传统的气膜冷却效率。

  • 标签: 冲压发动机 燃烧室 热防护 冷却技术
  • 简介:本文分析了在实验室条件下,热防护系统单元热力耦合试验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难点,通过相关资料参考及工程实践经验总结,针对各技术难点,提出了对应解决方案,为后续试验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TPS静热联合试验 温度响应 承载能力
  • 简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支板在高飞行马赫数下工作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热环境。对飞行马赫数为8时的支板热环境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前缘钝化半径与支板表面温度的关系;随后,对不同喷注总压,喷孔尺寸和喷注总温下的逆向喷注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提高喷注总压和增大喷孔尺寸都有助于降低支板表面温度,在喷注总温上升到1000K时,逆向喷注仍然具有较好的热防护性能。

  • 标签: 热环境 支板 逆向喷注 热防护
  • 简介:酚醛树脂作为一种烧蚀材料,凭借其耐高温的特性应用于航天器防热系统,其防热性能在工程实际中需进行考核。以某航天器一段包覆80纤维布/酚醛树脂的液路管路作为研究对象,以定热流为边界条件,采用仿真计算和热流试验的研究方法对空导管以及注水导管的温度场进行研究:仿真计算得出导管表面平衡温度分布以及导管表面具有代表性某点瞬态温度变化;为验证仿真计算的准确性,进行了热流试验,得出了导管表面以及水中温度测点的瞬态温度变化;根据热流试验的温度结果,分析比对了热流试验对仿真计算的验证情况。研究结果表明:80纤维布/酚醛树脂的防热性能符合温度指标要求;仿真结果和热流试验结果一致度良好,证明了仿真计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 标签: 防热性能 试验 仿真计算
  • 简介:陶瓷基复合材料盖板式热防护系统是一种具有防热/承载-体化功能的新型热防护结构。本文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对盖板热防护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与分析,提出了盖板热防护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相关热响应分析,并在热载荷与气动压力载荷联合作用下,进行了结构应力与变形分析,对盖板热防护系统静强度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

  • 标签: 热防护系统 陶瓷基复合材料 设计 热分析
  • 简介:介绍了一种新型金属热防护系统ARMORTPS的概念设计和分析方法。ARMORTPS是NASALangley研究中心在X-33金属TPS基础设计出的一种可适应的、坚固的、金属性的、可操作的、可重复使用的新型热防护系统,它覆盖在运载器低温储箱外表面,与低温储箱壁板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介绍了ARMORTPS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准则。详细阐述了ARMORTPS的载荷工况、热分析与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介绍了确定TPS几何尺寸的循环迭代法。ARMORTPS的设计理念和分析方法无疑对我国自行研发高M数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标签: 金属热防护系统 一体化设计 热分析 结构分析
  • 简介:介绍了国外高超音速飞行器所用三种典型刚性、可重复使用热防护系统的概念和特点,重点阐述了对典型热防护系统进行结构强度和结构耐久性评估的试验验证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结构热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在热、压、振动噪声、大气暴露、雷击等极端环境下的结构耐久性试验三大类,并介绍了进行各项验证试验所需试验设备及试验技术。分析了国内在热防护系统强度评估和试验验证技术方面的技术需求,最后阐述了我所在热防护系统试验验证方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高超音速 热防护系统 强度评估 验证试验 虚拟试验
  • 简介:铌铪合金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是轨姿控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的主要结构材料,但在工作环境中易发生氧化“粉化”,必须在合金表面涂覆高温抗氧化涂层。本文主要研究了硅化物涂层对铌铪合金热防护行为,包括涂层的成型过程、高温抗氧化行为及高温抗热震行为等。试验结果为:涂层在1700℃下的氧化寿命7h,1400~800℃的空冷热震循环次数4700次,表面粗糙度30-60μm。并对铌铪合金推力室身部涂层热试车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对涂层在富氧高温燃气冲刷作用下的工作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硅化物涂层的热防护机理,研究的新型硅化物涂层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性能。

  • 标签: 铌铪合金 硅化物涂层 热防护 机理分析
  • 简介:恒压挤压式姿态控制系统一般采用压力调节器对气瓶中的高压气体进行调节,并采用安全阀保证系统的安全。设计时一般保证压力调节器节流口在任何情况下均为临界截面,气体通过压力调节器节流口后压力降低,一般远高于大气压力。由于节流口后气流涡流和管路摩擦的作用,气流在到达安全阀排放口后,仍然为临界流动状态。因此,可以采用收缩喷嘴节流公式计算压力调节器节流口和安全阀排放口的压力和流量参数。根据该数学模型,计算了姿态控制系统安全阀前气体压力和流量,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可行。

  • 标签: 姿态控制系统 压力调节器 安全阀 排放
  • 简介:本文通过简介系统安全工程的概念、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系统安全工程的核心——危险分析方法,启示我们如何借鉴国外在航天产品研制中的经验,做好航天产品研制中的安全性评估工作,预防航天产品研制过程中的事故,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 标签: 系统安全工程 危险分析 安全性评估
  • 简介:针对某型运载火箭液氧贮箱氧自生增压用不锈钢管道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机理分析,认为管道系统中存在的多余物是影响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设计了一套掺杂高温氧气流安全性试验系统,为确保试验系统安全,采用水浴换热器对氧气加热,并在高温氧气流进入试验件前掺入杂质颗粒。氧自身增压管道试验件入口温度范围为380~410K,入口压力为1MPa。多余物颗粒为增压管道中常有的5种金属材料,粒径范围10~500μm。搭建了试验系统,并开展了两轮时长为400s的高温氧气流掺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锈钢管道可以适应运载火箭氧自生增压系统工况,受控状态下掺入少许金属颗粒的高温氧气流不会造成管道烧蚀或燃爆事故。试验表明,采用水浴加热方式可以安全地获得高温氧气流,可为类似系统借鉴。

  • 标签: 运载火箭 氧气自生增压 不锈钢管道 试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