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云南野生蔬菜苦刺花中的硫(以S计),磷(以P计),钾(以K计),钙(以Ca计),镁(以Mg计),铁(以Fe计),锌(以Zn计),铜(以Cu计),锰(以Mn计)9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实验表明:苦刺花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P,K,Ca,Mg,Fe,Zn,Cu等矿质元素.苦刺花中各矿质元素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土壤中各元素含量和植物对元素的吸收有关.用ICP-AES测定辣椒中微量元素对此类资源的充分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1,参24.

  • 标签: 苦刺花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元素
  • 简介:青田有三奇,一是名闻天下,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青田奇石;二是寻奇探幽的好去处、众多文人墨客赞叹不已怕是石门洞天;还有“房前屋后都养鱼,有水之处有田鱼”的稻鱼共生农业系统。

  • 标签: 青田 奇石 农业系统 稻鱼共生
  • 简介:作为黄河边上的一个交通枢纽,碛口一度足秦晋大峡谷沿崖700公里的重镇。鼎兴时,这里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被称作“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如今,这个古老的小镇依然驻守在黄河边上,只是不再繁闹喧腾,在其落寞清萧的身影背后,我们仍可以从中探触到黄河农耕文明粗重的纹理和晋商发家的深远历史。

  • 标签: 黄河 水旱 记忆 交通枢纽 农耕文明 大峡谷
  • 简介:通过ICP-AES法测定了26个云南野生牛肝菌居群中As元素含量,分析不同地区、种类牛肝菌对As的富集特征;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云南野生牛肝菌的As污染水平;根据FAO/WHO规定的每周As允许摄入量评估野生牛肝菌的As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不同产地、种类牛肝菌中As含量差异明显,其中菌盖的As平均含量在(0.18±0.31)~(13.33±2.21)mg·kg^(-1)dw之间,菌柄的As平均含量在(0.06±0.10)~(17.09±5.8)mg·kg^(-1)dw之间;表明牛肝菌对As元素的富集程度与牛肝菌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2)不同种类牛肝菌菌盖、菌柄的As污染指数分别在0.35~26.66及0.12~34.20之间,且多数牛肝菌的As污染指数大于1,表明多数牛肝菌的As含量超过GB2762-2012规定的限量标准,处于重污染水平;(3)若成年人每周食用500g新鲜牛肝菌,则通过牛肝菌摄入的As均低于FAO/WHO规定的PTWI标准(As≤0.9mg),未达到As暴露水平;然而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通过野生牛肝菌摄入As元素外还会通过其他食物(大米、肉类等)、饮水、呼吸等途径摄入As元素,因此,为了防止As暴露危害人体健康,不宜大量或长期食用野生牛肝菌。

  • 标签: 野生牛肝菌 健康风险 单项污染指数 云南
  • 简介:为探讨镉(Cd)对血管抗氧化功能及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将180只50日龄健康雌性海兰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饲喂含0、140、210mg·kg^-1(BW)CdCl2的基础日粮,在饲养20、40、60d后采集主动脉和前腔静脉,测定其MT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1)Cd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血管MT含量显著升高(p〈0.01),并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高剂量组血管MT含量显著降低(p〈0.01),并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2)随着Cd暴露剂量的加大,血管SOD、GSH-Px活性逐渐降低,而MDA含量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血管SOD、GSH-Px活性逐渐降低,MDA含量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4)Cd暴露下,主动脉与前腔静脉各指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Cd具有血管毒性,其毒作用机理可能与MT含量变化以及抗氧化功能失衡有关.

  • 标签: 金属硫蛋白 抗氧化功能 血管
  • 简介:沉积物作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重要的“源”和“汇”,与整个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有着密切联系。间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水体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同时可以真实反映生物的实际暴露情况,间隙水中关键致毒物质的鉴别是科学准确地评价间隙及沉积物毒性与风险的重要基础。毒性鉴别评估(ToxicityIdentificationEvaluation,TIE)和效应引导的污染物识别(EffectDirectedAnalysis,EDA)技术作为致毒物质识别的主要方法,已在沉积物和间隙的致毒物筛选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本文介绍并比较了常用的间隙提取方法,总结了TIE和EDA在间隙致毒物质异位及原位鉴别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及鉴别过程中使用到的基本毒性量化方法与其适用条件。在当前间隙关键致毒物质识别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异位分析难以避免毒性损失和有机污染物鉴别方面的局限等问题,并提出应推广原位毒性试验技术且进一步发展有机物的精细分离技术和质谱识别技术等发展方向。

  • 标签: 间隙水 关键致毒物 毒性鉴别评估 效应引导的污染物识别 原位
  • 简介:通过分析衡阳市7个样点的大羽藓植物体及相应土壤样品中的Pb、Zn、Cu、Cd、Hg、As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大羽藓植物体内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0.86mg/kg、339.27mg/kg、19.54mg/kg、0.32mg/kg、0.27mg/kg、4.77mg/kg,基质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8.32mg/kg、160.40mg/kg、22.35mg/kg、0.21mg/kg、0.38mg/kg、11.62mg/kg,均未超过国家标准2级标准.富集系数分析表明,大羽藓对Zn和Cd具有富集能力,富集系数分别为:2.12和1.52.植物体和土壤基质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Pb外其它5种重金属都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

  • 标签: 苔藓 重金属污染 生物指示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浓度的IBA处理进行枣嫩枝扦插对比试验,探究插穗生根过程中韧皮部、叶尖和叶基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A处理显著提高插穗生根率,其中处理浓度1500mg/L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1.1%.插穗生根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与韧皮部、叶尖和叶基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消长紧密相关,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中,以韧皮部和叶尖消长最为活跃,叶尖是叶片产生可溶性糖的主要场所,可溶性蛋白的动态变化中,叶尖和叶基与韧皮部互助协同、平衡调控了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

  • 标签: 枣树 扦插 生根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 简介:为开发和利用鱼腥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微波消解技术处理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我国广西,湖南和云南三个不同产区鱼腥草地下茎,叶片和花中S,P,K,Ca,Mg,Fe,Zn,Cu,Mn和se等十种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鱼腥草元素的含量呈现地域差异,鱼腥草不同部位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同一部位不同元素的含量也不尽相同.鱼腥草中含有丰富的S,P,K,Ca,Mg.分析结果的平均回收率在95.3%~102.8%之间.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灵敏度高,且多元素可同时测定,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测定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鱼腥草中元素的含量与其功能的相关性提供了参考.表3,参14.

  • 标签: 鱼腥草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元素
  • 简介:以莴苣作为受体,通过测定黄花菜根浸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对黄花菜化感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5mg/mL时,黄花菜根浸提液对莴苣幼苗苗长表现为促进作用,对莴苣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表现为抑制作用;浓度为10、15和20mg/mL时,黄花菜根浸提液对莴苣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和幼苗苗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图4,表1,参15.

  • 标签: 黄花菜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 简介:为评价黄枙子的食用安全性,以提高黄枙子的综合开发利用,本研究对黄枙子中枙子黄色素和重金属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量.将黄枙子光波消煮,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矿物质和枙子黄色素的含量,测试结果显示黄枙子中的矿物质和枙子黄色素含量丰富.本研究以砷为研究对象,进行急性经口毒性、大鼠精子畸形、大鼠骨髓细胞微核、180天喂养等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测定的40批黄枙子样品中,其溶出物中的砷、汞、镉含量分别为:w(汞)≤0.0153ug/g、w(砷)≤0.0613ug/g,w(镉)≤0.0167ug/g,均极其微小;遗传毒性试验结果无显著相关性,18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无毒副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黄枙子中的枙子黄色素含量丰富,且具有较好的食用安全性.

  • 标签: 黄枙子 枙子黄色素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简介:以生菜和大白菜两种蔬菜作物为受体,通过测定番茄植株浸提液对两种蔬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对番茄化感物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低浓度(0.02g/ml)的番茄浸提液抑制大白菜幼苗的根长和根重;而促进生菜的根长和根重②高浓度(0.08g/ml)的番茄浸提液对生菜和大白菜幼苗根长、根重和苗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③0.04g/ml的番茄浸提液对生菜幼苗苗长和大白菜的根重、根长/苗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大白菜幼苗苗长、根长有抑制作用;④番茄浸提液对生菜幼苗根长/苗长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白菜的却表现为促进作用.图5,表1,参11.

  • 标签: 番茄 化感作用 幼苗生长
  • 简介:对衡阳市菜园使用的12个有机肥样品中的Zn、Cu、Cr、Pb、Cd、Ni、Hg和As的指标进行检测,样品中重金属总As、总Hg、总Pb、总Cd、总Cr等的含量按照中国NY525-2012有机肥料重金属限量指标,总Ni、总Cu、总Zn重金属参照德国腐熟堆肥中重金属限量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牛粪、菜籽饼肥外,有9个样品均发现有超限量值的重金属成分,超标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75%,超标的重金属成分以Cu和Zn较为普遍,分别占样品总数的75%和41.7%.而在超标程度方面,有两个样品的中的Cu和两个样品中的Cr均为严重超标.这些肥料使用不当,对菜园土和蔬菜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应给予关注.

  • 标签: 商品有机肥料 有机废弃物 重金属 含量
  • 简介:以黄花菜根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大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对黄花菜根化感物质的作用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黄花菜根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大白菜(精选83-1和迷你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效果不同.当浓度为10mg/mL,15mg/mL,20mg/mL时,对于精选83-1和迷你黄的化感作用不同,有的表现为促进作用,有的表现抑制作用.高浓度(25mg/mL)对于精选83-1和迷你黄则全部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图5,表2,参12.

  • 标签: 黄花菜 化感作用 大白菜
  • 简介:沉积物-微宇宙系统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颁布的化学品测试准则中推荐的试验系统之一,可用来测试化学品对底栖生物的慢性毒性。为了在试验前对化学品的浓度变化进行预测,进而确定试验方法,以摇蚊慢性毒性试验系统为例,采用环境多介质模型的建模方法,构建了一种可通过化学品理化性质和试验系统参数,对化学品在沉积物-试验系统中浓度变化进行预测的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和文献资料,给出了模型中试验系统参数的推荐取值,并使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工具对模型进行编程和求解。以此模型为基础,给出了模型在3个方面的应用,即预测蓄积时间、预测平衡时间以及拟合试验数据。对80种已有或假想化学品的蓄积时间和平衡时间进行了计算,得出的范围分别为〈1~204d和〈1~73d。此外,适当修改模型结构和模型参数,也可将其应用于其他暴露场景中。但使用模型对化学品浓度进行预测时发现,模型仅对沉积物中化学品浓度的预测结果较为准确,而对水中化学品浓度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相差1~2个数量级。模型对浓度的预测精度未来仍需进一步提高。上述研究结果完善了沉积物-微宇宙系统试验方法。

  • 标签: 多介质模型 微宇宙 沉积物 预测 浓度变化
  • 简介: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PAE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可沿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离体人红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红细胞在310nm、490nm和609nm处各具有一个荧光特征峰,其来源分别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膜脂;锌卟啉和原卟啉。DMP染毒后,310nm处的荧光峰出现明显下降,其原因为进入红细胞内的DMP与蛋白发生了结合;490nm和609nm处的荧光峰变化很小。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结果表明,DMP能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其进入量随暴露量增加而增加,进入量和暴露量的比值随暴露量增加而减少。上述研究成果能加深对PAEs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与红细胞毒性作用的理解,可为PAEs的危险性评估和相关疾病预防提供数据参考。

  • 标签: 邻苯二甲酸酯 红细胞 污染物分布 荧光光谱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为比较直接经水体与经营养传递的2种镉(cadmium,Cd)暴露方式对方斑东风(Babyloniaareolata)不同组织Cd蓄积和毒性的差异,采用室内模拟法,将螺暴露于含Cd水体(Cd2+:100μg·L-1)或喂食含Cd饵料(牡蛎,34.56μg·g-1以干质量计,先经水体100μg·g-1Cd2+暴露达平衡)30d后再进行15d净化。结果显示,暴露期间,除食物相组螺胃肠道Cd浓度在第10天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随后迅速下降外,其他各组织在2种途径及胃肠道在相暴露时Cd的浓度均逐渐上升,暴露30d后肝胰脏中Cd浓度最高;净化期,螺鳃中Cd排出率较高,胃肠道与肝胰脏的排出率较低,至净化期末除食物相组鳃中Cd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2种处理中其他各组织cd浓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种暴露途径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浓度仅在螺肝胰脏中逐渐增加,且与Cd的蓄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食物相组相比,相Cd暴露引起螺肝胰脏脂质过氧化水平(lipidperoxidation,LPO)更高,且内脏团中Cd与其亚细胞成分的金属敏感组分结合的百分比也更高。结果表明,cd通过营养传递对螺产生的毒性较水体直接暴露低,但摄食是螺蓄积Cd的主要途径;净化后除鳃外水相暴露组螺各组织Cd的排出率较低;因此为了健康养殖与食用安全,东风螺工厂化养成时对饵料与水体Cd浓度的监测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方斑东风螺 水相镉暴露 食物相镉暴露 金属硫蛋白 亚细胞分布
  • 简介:为评估嘧菌酯·噻呋酰胺4%展膜油剂在我国稻田溢出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本研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2882.2—2016《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第2部分:水生生态系统》,采用TOP-RICE暴露模型分别单独评估了嘧菌酯和噻呋酰胺2种有效成分稻田滴撒方式应用时水溢出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其中,TOP-RICE初级暴露模型中有我国连平和南昌2个水稻-地下水暴露场景,每个场景都对分蘖期和拔节期进行分别评估。分析结果显示,嘧菌酯·噻呋酰胺4%展膜油剂中的嘧菌酯按照申请的良好农业规范(GAP)使用,生物富集风险可接受,初级风险评估对无脊椎动物(急性)和无脊椎动物(慢性)风险不可接受,但经中宇宙研究后,在连平和南昌2个场景点,均为拔节期用药对无脊椎动物的风险可接受,但分蘖期用药对无脊椎动物的风险不可接受;嘧菌酯·噻呋酰胺4%展膜油剂中的噻呋酰胺按照申请的GAP使用,生物富集带来的风险可以接受,经初级风险评估风险均可接受。在忽略2种有效成分相互间作用时,初步认为嘧菌酯·噻呋酰胺4%展膜油剂在我国稻田拔节期按照GAP要求施用时水溢出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可接受,但应避免在分蘖期用药,以免其中的有效成分嘧菌酯对水生无脊椎动物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嘧菌酯 噻呋酰胺 展膜油剂 水生生态系统 TOP-RICE模型 风险评估
  • 简介:富勒烯(C60)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纳米工程材料,其环境行为和所造成的毒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与重金属的联合毒性。文章选取模式生物大型溞研究纳米稳型富勒烯(nC60)与Zn2+和Cr6+的联合毒性。按EPA2024急性毒性试验结果,nC60对大型溞48h-LC50为0.47mg·L-1,最大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0.10mg·L-1。NOEC浓度选定为nC60亚急性试验浓度,用于联合毒性试验。nC60增强了Zn2+和Cr6+对大型溞的毒性,Zn2+和Cr6+对大型溞48h-LC50分别由2.33mg·L-1和0.40mg·L-1降低为1.52mg·L-1和0.33mg·L-1,nC60增加了大型溞对Zn2+和Cr6+的摄入,暴露1440min后体内Zn2+和Cr6+累积量分别由6.52μg·g-1湿重和1.52μg·g-1湿重增加到9.98μg·g-1湿重和3.01μg·g-1湿重,nC60和Zn2+和Cr6+联合作用于大型溞后,大型溞SOD酶活性均呈现出增强的诱导现象,联合作用时诱导作用强于两种物质单独作用。此研究表明:在亚急性浓度下,nC60增强了Zn2+和Cr6+对大型溞的毒性,提高了大型溞体内Zn2+和Cr6+的积累,并提高大型溞体内自由基活性。

  • 标签: 富勒烯 纳米水稳型C60 大型溞 联合毒性 SOD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