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二十世纪后期,灾害抗逆在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领域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灾害抗逆研究的系统梳理,初步厘清了灾害抗逆的定义、维度和测量。笔者认为,抗逆概念的界定具有张力和多维性。从内在构成看,抗逆可以包括鲁棒性、冗余性、丰富性、快速性四个维度。从作用领域看,抗逆可以有技术、组织、经济、社会四个维度。灾害抗逆的测量可以有结构和过程两种方式,其中结构侧重于结构测量的方式,包括系统的多样化、结构的去中心化、组织的网格化,社会资本是抗逆的结构要素,侧重于过程测量的方式,包括减少产出压力、集体决策或分散决策以及临机决策。综合来看,灾害抗逆的研究在概念上仍然比较模糊,测量方法和实证研究都有待发展,这是未来抗逆研究需要克服的难题。

  • 标签: 灾害抗逆力 定义 维度 测量
  • 简介:识别空气污染的高社会脆弱性地区,查明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这对于降低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社会不平等、提升空气污染防治的效果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面向区域的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概念模型,并据此建立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而以省级行政单元作为分析单位,运用投影追踪聚类模型,识别了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排名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科及以上人口比例"、"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儿童(14岁及以下人口)"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通过集成社会脆弱性指数来探索中国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社会脆弱性指数均值保持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0年,社会脆弱性指数标准差持续上升,2010年后出现下降。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全国各省的社会脆弱性经历了普遍偏高至部分好转再至好转局面扩大的变化。社会脆弱性的好转始于东北局部,再扩展至东部沿海,继而向中西部推进。在空间分布上,中部和西部省份的社会脆弱性偏高,北京和上海的社会脆弱性最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社会脆弱性水平居中。

  • 标签: 社会脆弱 空气污染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