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流行中不断变异,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也随之变化,再感染病例增多。SARS-CoV-2初次感染对阿尔法、贝塔、伽马病毒株的再感染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当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株免疫逃逸显著,不仅可拮抗中和抗体,并能逃逸自然感染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具有更高的再感染威胁。既往自然感染SARS-CoV-2和(或)接种疫苗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的保护因素,但再感染SARS-CoV-2仍会累积增加全因死亡、住院、肺及肺外器官后遗症的风险。疫苗接种可一定程度上控制SARS-CoV-2传播,且其预防严重疾病和减少住院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率、病死率等效应得到了全球公认。但疫苗接种未能明显改善再感染和重复感染带来的累积影响。

  • 标签: 冠状病毒科 新型冠状病毒 再感染 临床特征 疫苗
  • 作者: 刘娇 任洛 刘恩梅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6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体,几乎所有2岁儿童均感染过RSV,每年约360万RSV感染儿童需住院治疗。虽然,RSV已被发现60余年,但至今仍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RSV的措施主要包括一般预防、单克隆抗体和疫苗。近年,长效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疫苗和小分子化合物等研发取得巨大进展,为防治儿童RSV感染带来曙光。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儿童 单克隆抗体 疫苗
  • 简介:摘要:从2019年年底至今,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近三年,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病毒带来的全球范围内人类公共健康危害事件。病毒属于微生物的一种,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普遍存在在人类生活和自然界中。病毒主要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通常,人们会通过佩戴口罩的方式阻断飞沫传播,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近年来,抗病毒涂料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本文将基于病毒与细菌的对比,阐述抗病毒涂料的应用技术,探讨涂料的性能测试。

  • 标签: 抗病毒涂料 应用技术 性能测试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易感、高发且具有高死亡率。针对当前国内血液透析患者COVID-19防控和透析治疗存在的问题,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组织专家提出现阶段COVID-19疫情期间血液透析室开放、不同COVID-19播散风险的血液透析患者分层管理、COVID-19高流行地区的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和患者管理、常态化防控措施以及开展透析患者COVID-19疫苗接种相关研究质控专家建议,指导科学、规范地做好血液透析室的COVID-19防控工作。

  • 标签: 血液透析滤过 质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防控 专家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我国现有核酸检测试剂对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适用性,了解全国临床实验室对德尔塔变异株的检测能力。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无生物传染危险性的噬菌体病毒样颗粒模拟样本,发放到全国8 488家实验室,开展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样本盘包括3支不同浓度的德尔塔变异株样本(7.5×102、1.5×103、6.0×103 拷贝/ml)、1支非变异株弱阳性样本(7.5×102 拷贝/ml)和1支阴性样本。计算实验室检测不同浓度德尔塔变异株样本的符合率、同等浓度水平的德尔塔变异株和非变异株样本的符合率,以及使用实验室数≥100家的各检测试剂对不同浓度德尔塔变异株样本的检测符合率、同等浓度水平的德尔塔变异株和非变异株样本的检测符合率。结果本次室间质量评价共计收到8 127份回报结果,成绩合格的实验室占98.77%(8 027/8 127)。样本的总符合率为99.64%(40 490/40 635),阴性符合率为99.73%(8 105/8 127),阳性符合率为99.62%(32 385/32 508)。德尔塔变异株阳性样本符合率随浓度减少相应降低。同浓度(7.5×102 拷贝/ml)水平的德尔塔变异株和非变异株样本符合率分别为99.41%(8 079/8 127)、99.51%(8 087/8 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使用实验室数≥100家的各检测试剂的样本总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阳性符合率均>98%,对7.5×102 拷贝/ml的德尔塔变异株和非变异株样本检测的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德尔塔变异株未影响我国现有核酸检测试剂的适用性。临床实验室对德尔塔变异株和非变异株具有同等检测能力,但少部分实验室对弱阳性样本的检测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 标签: 质量保证,卫生保健 新型冠状病毒 德尔塔变异株 核酸检测 室间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自2020年4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经过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后,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动态清零”策略是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使每一起疫情及时终止,感染者“清零”,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在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等新技术的应用下,“动态清零”策略应运而生,它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动态清零”策略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提出并实施的创新性防控策略,其防控目标、技术手段、工作重点等与传统的传染病“围堵”和“缓疫”策略有所不同。本文就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三个阶段、“动态清零”策略及科学内涵、演化过程、理论基础、实施阶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冬春季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动态清零策略 预防 控制
  • 简介:摘要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后依法采取的首要措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的关键,也是快速控制疫情的前提。本文将流调在疫情响应中的本质归结为应急处置,指出流调的根本目的是控制疫情,通过运用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围绕“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现场快速处置、形成与验证假设、撰写报告加以阐述,并提出流调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本文突出强调了现场调查的作用,提出在现场不但要侦查,还要假设,更要快速处置,并应及时将现场经验与发现问题转化为疫情防控的策略措施。本文还重点强调了通过全面查摆调查证据,形成和完善“证据链”,进而服务于验证假设的思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百年不遇,总结宝贵的现场流调经验将有助于我国精准处置疫情、保持病例动态清零状态以及应对未来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 标签: 流行病学 调查 现场 应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大多数病例中,COVID-19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发烧、咳嗽和呼吸困难等,但部分患者可以腹部症状首发,且常掩盖其自身的呼吸道症状,导致病情延误,因此COVID-19腹部器官受累正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常见的腹部受累器官有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及肾脏,消化道症状是最常见的腹部症状,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现就COVID-19腹部受累症状及其影像学征象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及放射医师对SARS-CoV-2感染所致腹部脏器损害的认识,从而做到快速、有效的诊疗。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部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疗废物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1年9月我院的200件医疗废物按是否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随机均分为加强管理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理模式,加强管理组实施医疗废物加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医疗废物在医疗废物分类、垃圾袋等存放用具情况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合格率。结果:加强管理组在医疗废物分类、垃圾袋等存放用具情况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疗废物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摘要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千余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武汉,加强重症救治、轻症收治隔离、社区拉网筛查,用3个月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的胜利。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实施以核酸检测为主的扩大预防,完善平急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歼灭”了相继发生在多地的聚集性疫情,用2~3个潜伏期控制住了疫情的传播。在“动态清零”新阶段,强调抓早、抓小、抓基础的精准防控,严把重点部位防控,抓住“黄金24 h”,在约1个潜伏期时间控制住疫情传播。中国始终采取积极的防控策略,其自信和定力源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源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鲜明本质,源于健康社会治理的显著优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核酸检测 动态清零
  • 简介:摘要随着大规模根除治疗的推进,导致幽门螺杆菌(H. pylori)耐药率不断升高,加上宿主CYP2C19基因多态性、H. pylori球形变、患者依从性、医生治疗方案不正规或经验式反复根除治疗等因素,H. pylori根除率逐渐下降。个性化治疗是实现H. pylori感染者首诊成功得以根除的有效措施。随着克拉霉素耐药分子诊断试剂盒在我国首次获批与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有关难治性H. pylori感染定义更新,遵循国际最新共识与指南、符合国情、赶超国际水平的基于耐药基因检测的H. pylori首诊个性化诊疗走向前台。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个性化治疗 细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1 855份具有有效检测结果的临床平行样本(分别用于核酸和抗原检测)来自德国、英国、乌克兰、法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巴西9个国家,采样时间为2021年1月3日至9月22日。对这些样本分别采用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抗原阳性例数/核酸阳性例数)×100%]、阴性符合率[(抗原阴性例数/核酸阴性例数)×100%]、总符合率[(抗原和核酸检测一致的例数/总例数)×100%]和Kappa 值。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样本、不同特征样本和不同突变株样本的抗原检出率。结果所有样本SARS-CoV-2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0.8%(569/627),阴性符合率为99.7%(1 224/1 228),总符合率为96.7%(1 793/1 855),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924;各国间的阳性符合率(除含Ct值>30样本较多的马来西亚外)、阴性符合率(除不含阴性样本的法国外)和总符合率(除法国外)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1%和6%。当Ct值<25时抗原检出率可达83.3%~100%(变异系数为6%),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出现7 d内样本总体检出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3.4%(428/458)和5%,对SARS-CoV-2突变株的总检出率为97.5%(119/122),对20份其他病毒感染样本(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肠道萨奇病毒A组16、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4型、EB病毒和腺病毒)的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真实性好,且其各指标在9个国家间差异较小,可满足大规模早期筛查SARS-CoV-2感染的需要。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抗原 病毒 直面消费者筛查和检测 横断面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EBV+DLBCL-NOS)是一种少见病,2003年首次被报道,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暂命名为老年EBV+DLBCL,2016年WHO分类中正式命名为EBV+DLBCL-NOS。其发病率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4.7%~28.0%)稍高于西方国家(4.4%~5.8%)。与EBV-DLBCL相比,EBV+DLBCL是否预后更差,不同研究结果报道存在差异,可能与纳入患者的年龄、地域以及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肿瘤细胞比例不同有关。2016年WHO标准中规定EBER阳性率>80%,该研究为符合该诊断标准的最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06年至2019年在法国Lyon-Sud大学医院诊断的1 696例DLBCL-NOS患者中的70例 EBV+DLBCL-NOS患者(患病率为4.1%)。诊断时中位年龄为68.5岁;79%的患者为进展期(Ⅲ~Ⅳ期),48%存在结外病变,14%合并了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诊断时8例,治疗期间1例)。组织病理46例表现为多形性,21例为单形性;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多数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分别为98%和95%)。EBV潜伏感染类型,88%为Ⅱ型,12%为Ⅲ型。在治疗方面,59%的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22%接受了化疗,19%因高龄和体能状态差仅接受了姑息治疗。中位随访48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2.7%和54.8%。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较大(>50岁)和合并HLH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较短相关。进一步比较接受标准治疗(免疫化疗或化疗)的56例EBV+DLBCL-NOS患者与425例EBV-DLBCL-NO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在年轻患者中,EBV状态对其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无进展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69.0%,P=0.066;5年总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83.8%,P=0.438);但在>50岁的患者中,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比45.8%,P=0.405),EBV+患者5年总生存率更低(53.0%比60.8%,P= 0.03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剂量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网、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4月9日相关文献。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结果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 831例患者。与阿昔洛韦200 mg每日5次相比,800 mg每日5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止疱时间(MD=-1.29,95%CI:-1.62~-0.96,P<0.001)、更快缓解疼痛(MD=-2.73,95%CI:-4.37~-1.09,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2.42,95%CI:-2.96~-1.89,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64,95%CI:0.80~3.36,P=0.17);与伐昔洛韦300 mg每日2次相比,900~1 000 mg每日3次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17,95%CI:1.04~1.32,P=0.007)、缩短止疱时间(MD=-1.53,95%CI:-2.54~-0.51,P=0.003)、更快缓解疼痛(MD=-1.04,95%CI:-1.30~-0.77,P<0.001)、缩短结痂时间(MD=-1.78,95%CI:-2.80~-0.76,P<0.001)、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RR=0.28,95%CI:0.15~0.52,P<0.001),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R=1.47,95%CI:0.93~2.32,P=0.10)。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与伐昔洛韦1 000 mg每日3次相比,2 000 mg每日3次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50、500、750 mg每日3次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带状疱疹中,800 mg阿昔洛韦每日5次,900~1 000 mg伐昔洛韦、250 mg泛昔洛韦每日3次在带状疱疹抗病毒治疗中是更好的选择。

  • 标签: 带状疱疹 抗病毒药 不同剂量 荟萃分析
  • 作者: 姚开虎 杜倩倩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8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皮肤疾病研究室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教育部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人感染猴痘(HMPX)可影响全年龄段人群,通常以发热、乏力、肌肉疼痛、头痛、背痛等全身性症状发病,伴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前驱症状1~3 d后,患者出现皮疹,常从面部开始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可累及足底和手掌;皮疹历经斑疹、丘疹、水疱、脓疱、脐化、结痂和脱落等阶段;整个病程一般持续2~4周。但是,HMPX临床表现受感染毒株遗传背景、宿主免疫史、感染途径、混合感染和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可出现以口腔黏膜溃疡、吞咽困难、腹泻等少见症状起病,还可出现无发热等前驱症状、出疹先于发热、仅见局部单一病变和无皮疹等不典型表现,且已证实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只有了解和警惕各种不同的HMPX临床表现,才可能及时诊治患者和控制疫情。

  • 标签: 猴痘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产膜能力白色念珠菌入侵后诱导人气道上皮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分离培养的25株白色念珠菌,质控菌株SC5314为标准菌株。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利用结晶紫染色和酶标板法检测不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酶标板法测定570 nm处的吸光度值(A570):A570≥0.5为强产膜菌(SBF),0.25<A570<0.5为中产膜菌(DRF),A570≤0.25为不产膜菌(WBF)。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建立人气道上皮细胞的气液相培养模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20)、标准菌株组(n=20)、强产膜组(n=19)、不产膜组(n=17)、耐氟康唑组(n=18)。扫描电镜观察气液相培养上皮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气液相培养上皮细胞体外模型标志蛋白的表达。通过微孔板法检测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内β-防御素(hBD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的分泌情况。结果强产膜菌株以菌丝相互交错生长,能看到极少数酵母细胞包裹于其中。扫描电镜观察气液相培养的上皮细胞菌丝能够主动入侵上皮细胞;纤毛乙酰化的微管蛋白和角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减少,同时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也被下调。空白对照组、标准菌株组、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中LDH含量分别为(12.21±5.68)、(46.35±6.35)、(18.69±4.38)、(12.56±3.69)、(13.48±4.2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标准菌株组相比,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内LDH含量均降低(均P<0.01)。空白对照组、标准菌株组、强产膜组、不产膜组、耐氟康唑组细胞内hBD2的含量分别为(26.14±0.77)、(56.18±0.83)、(30.66±2.59)、(29.22±0.48)、(28.28±1.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只有标准菌株组的上皮细胞可诱导细胞内hBD2表达量增加(P<0.001)。不同组别间细胞内GM-CSF、G-CSF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产膜白色念珠菌可通过下调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 标签: 念珠菌,白色 人气道上皮细胞 生物膜 损伤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和根除治疗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因消化道症状于2021年9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且既往未接受根除治疗的患者,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是否感染H. pylori,分为H. 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乳果糖氢甲烷呼气试验诊断SIBO。H. pylori阳性患者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方案治疗。停药6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和乳果糖氢甲烷呼气试验。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男49例,女53例,年龄(42.1±9.9)岁。其中H. pylori阴性49例,H. pylori阳性53例;SIBO阳性47例,阴性55例。H. 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腹部症状及萎缩性胃炎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 pylori感染者SIBO阳性率高于非感染者(60.4%比30.6%,P=0.003);SIBO阳性者腹胀(36.2%比10.9%,P=0.002)和便秘(27.7%比1.8%,P<0.001)症状发生率高于SIBO阴性者。H. pylori根除后SIBO检出率较治疗前下降(20.8%比60.4%,P<0.001),根除后SIBO缓解率为66.7%(20/30),患者便秘症状较前改善(6.0%比18.9%,P=0.008),其余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纳差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 pylori感染增加SIBO风险,含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四联方案对H. pylori感染合并SIBO有治疗作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根除治疗 消化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和增强CT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术前预测EB病毒(EBV)相关性胃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6例胃癌患者资料,男100例、女36例,年龄[M(Q1,Q3)]65(53,71)岁。根据EBV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技术测定的结果分为EBV阳性组(n=32)和EBV阴性组(n=104)。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多期CT增强扫描。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95)和验证组(n=41)。利用MaZda软件提取增强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方差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LASSO)回归进行影像组学特征降维,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联合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及影像组学评分建立列线图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临床净获益,根据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数据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经筛选后,最终得到6个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灰度均值、偏度、S(1,0)熵和、S(1,1)对比度、99%灰度百分位、S(2,2)角二阶矩。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EBV阳性组的Radscore高于EBV阴性组(训练组:3.78±0.83 比 2.80±0.98;验证组:3.81±0.47 比 2.94±0.95)(均P<0.05)。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73(95%CI:0.612~0.962)、0.792(95%CI:0.597~0.92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6%和93.1%、70.0%和87.1%;临床和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83(95%CI:0.644~0.984)、0.851(95%CI:0.715~0.996),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更佳(均P<0.05)。结论基于临床和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对EB病毒相关性胃癌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标签: 放射学 胃癌 EB病毒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老年结核潜伏感染(LTBI)人群预防性治疗不良反应发生及转归情况。方法于2015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在河南省中牟县招募2 583例中老年LTBI患者,通过面对面调查和体格检查获取对象基本资料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液生化和血常规检查。由Excel 201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对象分为A组(1 284例)和B组(1 299例),A组和B组均采用异烟肼和利福喷丁联合用药。A组疗程8周,每周服药1次,体重≤50和>50 kg者异烟肼剂量分别为15 mg/kg和900 mg,利福喷丁剂量分别为750和900 mg;B组疗程6周,每周服药2次,体重≤50和>50 kg者异烟肼剂量分别为[600-(50-体重)×15](进位取整)和600 mg,利福喷丁剂量分别为600和450 mg。治疗期间由医生观察、询问和记录相关不良反应,服药4周、疗程结束时和结束后3个月各进行1次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级处置。比较A组和B组LTBI患者不良反应和分级处置结局情况。结果研究对象年龄[M(Q1,Q3)]为60(55,65)岁,男性占54.7%(1 412/2 583)。A、B两组对象年龄、性别、BMI、基线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5%(237/1 279)和16.3%(209/1 279),丙氨酸转氨酶(ALT)≥5倍正常值上限(ULN)者分别占0.8%(7/931)和1.1%(11/987),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5 ULN者分别占0.3%(3/931)和0.3%(3/9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ALT≥5 ULN者分别为7和11例,AST≥5 ULN者均为3例,除B组ALT≥5 ULN的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处置后均恢复正常。A组和B组白细胞计数异常者分别为15和10例,处置后恢复正常者分别为10和9例。结论LTBI预防性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通过主动监测和分级处置均可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结核 化学预防 药物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 结核潜伏感染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