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生物实体,而在于他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具体的,历史的,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青年马克思与哲学变革之后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思考中具有根本色差别:青年马克思在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的理论战中来理解人的,而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的理论城,强调的对人进行现实的、历史性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一思考,为国内的人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标签: 人学形而上学 “现实的个人” 青年马克思 “人的本质” 劳动
  • 简介: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的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的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人”作为理论观照的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的转移,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出发,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 本体论 传统哲学 唯物主义
  • 简介:从传统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讨论外行(或新手)应该如何评价专家的证言.以及如何在两位或更多的相对立的专家中确定哪一位专家的证言最可信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新手根据下列五类证据作出判断:(1)支持一方的观点和批评另一方观点的专家所提供的论证;(2)某一方得到了其他一般认定的专家的认同;(3)对专家们的专长的“元专家”的评价(包括由专家们获得的正式证书反映出的评价);(4)专家们关于所讨论问题的利益和偏见的证据;(5)专家们的过去“记录”的证据。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对“应用的”社会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挑战。例如,什么类型的教育能实质性地提高新手评价专家的能力:什么类型的互动调节有助于使新手一专家关系成为比盲目信任更能得到辩护的信任之一。

  • 标签: 新手/专家问题 专家/专家问题 专长 证据 认识论
  • 简介:越是遥不可及的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的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的道德、

  • 标签: 终极问题 时间观念 人生 生活
  • 简介:跨文化交流被理解为在跨文化语境中交谈与清楚表达的能力。它所指的情形,说话者与倾听者虽然没有共同话语体系,但会有相互交往和理解空间去交谈或倾听。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使交流得以可能的那些条件。

  • 标签: 文学交流 文化论 跨文化交流 价值 诠释 跨文化语境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的讨论.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的看法出发的。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的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的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的问题,归根结底理解的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些新的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的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的理解;关于“”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的,即从being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的。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美国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的终结者可被认为都属于后人类(posthuman),拥有远远超越人类能力以及迥然有别的形态;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认为并预测作为"后人类"之前的一个种类——跨人类(transhuman),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

  • 标签: 人文主义 院士 仁宗 中国古典小说 《终结者》 《西游记》
  • 简介:在写出以下的评论和拙见之前,得先提及先刚君关于学术创新和批评的一个重要“表态”:真正的“创新”毋宁在于潜心领会哲学家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把哲学家的认识消化为自己的认识……当“柏拉图的”认识成为“我的”认识,它就已经一个“新的”东西……如果有人随意批评柏拉图这里不对那里有错。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对话录 宾根 哲学王 先著 德若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概念的?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的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的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的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包含概念的.他的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概念的;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对麦克道威尔的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的概念论一种存在问题的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的“似真之看”不可能的,从而使C1被证明不成立的.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的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一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的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的主张不一致的,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Nehamas)的尼采研究代表作《尼采:生命之为文学》~(1)在当代英语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尼采这位哲学家的文学特质,让他的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但这也导致了严肃的职业哲学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对待尼采。在许多英美哲学家看来,尼采更像是一位诗人、文学家甚至神秘的先知。

  • 标签: 文学特质 亚历山大 哈马斯 尼采 生活艺术 自我塑造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对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的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众多对SSK的批评之一,但它的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的社会学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的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的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的一些结果以及社会学的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对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