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周易》有十八个卦象表达了十八种男女关系,而《咸》《恒》《蛊》《大过》等卦卦爻辞,直接以男女关系为例,阐述了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龄男女之间一系列伦理观念,并做出明确价值评判。由此看到,《周易》对三千年国男女伦理观念所产生规范作用,也从一个特定视角感受到《周易》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

  • 标签: 周易 男女关系 伦理观
  • 简介: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和环境,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见识和个人情感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思考想象得古怪而高不可攀,而忽略了他们哲学也有反映普通民众愿望、诉求和利益思想。以柏拉图为例,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重视,以及他在"幸福"问题上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一些偏见和误解。

  • 标签: 量度 幸福 柏拉图 适度 菲丽布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辩证统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逐渐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历史跨越战略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克服了资本主义“修昔底德陷阱”,在战略上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实践上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创造了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自觉坚持与自我发展关系、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命运共同 体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自我根本上是由其目的论属性所定义.自我是与生命相关联,具有复杂大脑生物所经验到自我,在许多方面是由有机体存在自我所涌现.从主体性问题回到对有机体维持、保护和繁殖自身原因分析,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问题视角.我们相信存在一种科学性说明,可以解释自然界目的论过程如何从非目的论前件中产生,这有赖于一种形式因果关系调解从动力因果关系到目的因果关系涌现.那么,什么能够构成这个过程自主性?依据康德,我们认为一种双重自反形式生成动力学构成了自然目的生成关键程序,或者说,一个自我是以一种双向自反方式而组织,具有以自反方式组织自反性和因果关系循环递归性.然而,关于人类自我主体经验成分还有待说明.在解释主观自我时,一个重要模型在于阐明拥有大脑生物体出现是演化阶段上一次特殊水平跃迁,并引发全新自我动力学涌现领域,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超个体符号工具,增加了又一层自反性循环,从而能够产生目的论关系和更高级主体形式.

  • 标签: 自我 涌现 目的论 自反动力学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虚无主义者"。"自由精神"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虚无主义者"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信号是流动能量,信号携带信息,信号传输是知识成为可能基本前提。感官系统和意识产生依赖流动能量,流动能量携带信息即为信号,信息量和信息内容是信息两大基本要素,信息内容随感官系统和意识选择而转化为意义,意义初始形态是现象,现象使知识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信号传输使知识成为可能。

  • 标签: 信号传输 现象 知识
  • 简介:通过对康德自由理论“拆解”,海德格尔在《论人类自由本质》这一1930年讲稿呈现了作为人类本质原初自由概念.在对康德实践自由概念彻底化和深入化,海德格尔把人类自由理解为自身约束,这同时意味着进入规范空间,并让存在者以诸多样式显现.由此,海德格尔也得以确立起人类存在“伟大”有限性样式,并在不完满者和绝对主体之间为人类寻得其位置.

  • 标签: 海德格尔 自由 有限性 康德 自身约束
  • 简介:近代科学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学化,它大致由科学几何化与几何算术化两个方面组成,前者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理念,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理念重要方法。这种数学化在近代大获成功同时,也由于形式化和技艺化过程中所发生意义沉淀、变更和抽空而导致对其自身起源遗忘。以严格科学为目标的胡塞尔现象学,正是试图通过对起源追问来恢复对科学整体理解。

  • 标签: 科学 数学化 现象学 起源 生活世界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法为我们思考人类文明之间关系构建了新视野。然而,它首先需要应对是“人类命运冲突体”之类立场,后者代表显然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自从1993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之后,此论俨然成为讨论文明之间关系不能回避范式。中国学界也对之作出了回应。人们时常注意从中国古代哲学寻找应对资源,然而,中国哲学界天下主义观点以及试图用忠恕之道应对文明之间关系观点,具有内在致命不足。与之相对,中国现代思想对解决文明之间冲突关系、构建命运共同体具有生命力,对此可以谭嗣同仁学、蔡元培世界主义为例加以说明。

  • 标签: 文明冲突论 天下主义 忠恕之道 中国现代思想
  • 简介:传统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德国理念论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学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众多思想进行选择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是概念?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因此知觉内容必然是包含概念.他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是概念;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对麦克道威尔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概念论是一种存在问题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似真之看”是不可能,从而使C1被证明是不成立.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是一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主张是不一致,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制度若要避免堕落,除必要制度设计(如三权分立和两院制立法机构等)外,还需要有公民美德和公共精神.然而,两百多年前康德认为正义国家产生不需要以公民美德为前提,甚至“一个恶魔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康德此语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着深厚历史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将这些作为支撑内容揭示出来,康德“一个恶魔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断言才会脱去其突兀表象.

  • 标签: 康德 恶魔的民族 共和国 公民美德 历史目的论
  • 简介:布兰顿认为,我们仅能从人所独具智识能力出发,以概念作为哲学探究起点;麦克道尔则试图保证世界可应答性,挽回经验之于思想和判断证成和限制作用.两人思想矛盾在于,布兰顿认为麦克道尔没有必要保留对经验谈论,麦克道尔则认为布兰顿至多只能获得语义表征,而不能真正地直接谈及对象.强调两人哲学实用主义因素,可以实现两人哲学上可能和解乃至互补.

  • 标签: 布兰顿 麦克道尔 表征 经验 实用主义
  • 简介:胡明复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有比较丰富科学论思想,主要涉及科学概念、现代科学宇宙观、科学探索动机、科学定律、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其思想导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是彭加勒和皮尔逊。

  • 标签: 胡明复 科学 科学论 批判学派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日常生活推理是可废止。波洛克为了回应怀疑论对知识获取可能性挑战,提出了可废止性推理观,认为知识是系列信念集合,它依赖于具有时间维度辩护、理由权衡和废止者,而这种辩护无法借助演绎推论模式达成;道德冲突发生于义务选择过程,对道德义务,尤其是初显道德义务之感知体现了可废止特性。传统演绎式道德推理模式无法说明道德冲突中出现例外道德困境。依赖于行动理由实践是可废止;源于对常识处理需要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是可废止性推理推动者。刻画可废止推理这一形式逻辑工具并非是传统单一和单调逻辑,而毋宁是非单调逻辑。

  • 标签: 可废止性 推理 认识论 道德冲突 初显的 单调的
  • 简介:目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是自主且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论证都是基于行动自主,这并不能解决人工智能承担责任问题.人工智能自主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决定论世界里讨论能动者能否自主问题.在理性回应论支持下,人工智能有可能是完全自主,并且能够承担义务责任.人工智能所承担义务责任是一种联合义务责任,根据与人类关联形式,分为多种责任承担形式.人工智能使用者需要注意忽视责任,而非人工智能使用者要承担不使用人工智能责任.

  • 标签: 人工智能 自主性 决定论 责任
  •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善恶彼岸》以及同时期并未出版笔记展示了尼采如何克服那种要么选择自然主义、要么选择自由论单一可能性。(1)查拉图斯特拉关于超人讲话并非教条或者一种命令,而是劝导和邀请——劝导和邀请人们去尝试更高的人性发展。(2)尼采利用他对同时期生理科学解读,发展出将人看作动态身体—组织构想。在这个构想,他将自然主义动机与一种超越实践联系起来。(3)人类物种自然—文化—历史发展,创造了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能性。个性通过审美可以得到验证。这种设计既不是由天性决定,也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由一种"可能事物规范性力量"引起,而这个可能事物可以通过文化演练而实现。尼采是自由政治人类学倡导者。

  • 标签: 尼采 超人 自然主义 自由 文化超越
  • 简介: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Nehamas)尼采研究代表作《尼采:生命之为文学》~(1)在当代英语世界占据着重要学术地位。尼采这位哲学家文学特质,让他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但这也导致了严肃职业哲学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对待尼采。在许多英美哲学家看来,尼采更像是一位诗人、文学家甚至神秘先知。

  • 标签: 文学特质 亚历山大 哈马斯 尼采 生活艺术 自我塑造
  • 简介:权力传承是关乎国运大事,是政治学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理问题,是现象学应该研究现象。《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论述。通过它所拓展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儒家基于亲子间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传承模式重要原因;民主制对于君主制优势在于权力传承相互共在时间结构。但是历史和现实也显示民主制在权力传承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克服问题。

  • 标签: 权力传承 法家 儒家 君主制 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