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央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这个热点话题,存在不少学术争论,甚至形成针锋相对的思想观点。认清这些争论的本质,需要我们跳出文化领域剖析文化自信的现实根源,把文化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有机体之中辩证考察。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科学,那么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 标签: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描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但是,要深刻理解其中的伟大思想,必须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运用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握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与过程性特点的内在关联,才能体会到它的当代意义。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能够自由自主活动的“自由人联合体”。然而这是要通过社会关系的革命和不断变革来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复杂而又神奇的、不怕牺牲的接力奋斗的共产主义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社会形态是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奔向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的不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实践。

  • 标签: 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基本矛盾 现实运动
  • 简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牵涉漫长的文化与现代化的关联史,从19世纪末中国出现现代民族国家时,就开始有了相关政策,创意和自由民主观念深深嵌入围绕着创新和竞争力展开的西化过程。而西方(或欧洲)现代化范式可能并非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模式。我们应该回溯到很长的历史时段之前,从这一时间角度来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状况,其间的政权、市场与个人主体性的配置迥异于西方模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文化 现代化
  • 简介: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是在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呐喊声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批判传统就不能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然而,如果没有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同样难以走向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这种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体现在: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实用理性;和而不同、互鉴互学、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既必须以西方为师又否定资本主义的矛盾社会心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 知识分子 文化心理
  • 简介: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自觉亦觉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守自我,在世界关注的眼光中展现自我。审视自我,要找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境遇,置身纷繁复杂的文化矛盾,探求文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问题。坚守自我,要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独特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发掘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在民族与世界的交汇处:看到文化引领民族复兴的向心力、提升国家形象的软实力。展现自我,要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互动之中,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包容与文化坚守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为贵”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开户牖”与更加开放、“威武不能屈”与决不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升华。

  • 标签: 习近平 新时代 外交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
  • 简介:黄显中、蒋建军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毛泽东毕生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并且主张人民、国家、党建三维齐下。这表明人民、国家、党建三个维度,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但任何一个维度皆不包含其他二维,而且皆无法独自取得反对官僚主义的胜利。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这三个维度,实际上只是他反对官僚主义的三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在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视阈之中。

  • 标签: 反对官僚主义 毛泽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学学报 相互依存 世界历史
  • 简介:一、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李旸:塞耶斯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本次访谈。您是当代英国学界为数不多的公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您所创办的《激进哲学》和《马克思与哲学书评》亦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平台,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是怎样形成的?

  • 标签: 社会主义 正义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先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是普遍的真理;进一步地,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九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马克思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教条 中国共产党人 习近平 伟大人格 崇高精神
  • 简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言行远没有党的十八大以前嚣张。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分子不甘失败,又以新的手法、面目继续出现,这正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体现。因此,要真正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科学认清、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是背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唯心史观,又看到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政治思潮,还要看到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 标签: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马克思在一种特殊情境下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学者把它过度解读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切割一一“马克思不为马克思主义背书”。这句话实际是马克思对不能正确对待他的思想的方式的否定,而不是对他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的否定。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一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提问,形成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规律性现象。这一现象构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史观的经验基础,启发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也丰富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身份认同 经验基础 主体意识自觉
  • 简介:俄国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冲击下,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和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民粹主义反映了俄国占主体地位的农民小生产者及其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利益、愿望和价值诉求,对于俄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是对以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东方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思潮.对俄国民粹主义价值观及其思想遗产的批判性考察和清理,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及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俄国 民粹主义 价值观 小生产者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无论从科学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历史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照的现实维度,还是从科学社会主义丰富发展的理论维度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
  • 简介:此文主要取自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教授2013年1月28日在香榭丽舍圆形剧院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名为'欧洲或混乱'的演讲。克里斯蒂娃教授论及身份认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主张把欧洲文化当作重建欧洲的重要资产来对待,重视精神分析的作用,通过对欧洲文化进行重估,来分析当前欧洲意识中存在的危机,为欧洲在政治上的联盟做文化上的准备。

  • 标签: 欧洲文化 身份认同 多样性 理想病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承载着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外交流。

  • 标签: 习近平 文化 新时代 功能
  • 简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源泉。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深沉思考与不懈探索从未止息。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价值范畴所具有的丰富思想内涵,更有利于我们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践行
  • 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是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性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是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是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 标签: 人文主义 思想脉络 思想本体 认识方法 当代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