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2006年lO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和谐文化”这一概念,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文化任务。他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化思想 胡锦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谐文化
  • 简介:毛泽东史学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唯物史观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理论内核,“古为今用”的史学目的论是它的突出特点,历史主义的史学方法论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的学术背景下,探讨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地位.对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史学思想 唯物史观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当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在学理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当性与价值意义毋庸置疑,但如果其不被公众所理解和认同,则势必会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因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内涵,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诸多因素,将有助于把脉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公信力 价值认同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总体趋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其目标在于社会主义公共人的培养,即通过教育使人们具有以公共情感、公共理性以及致力于公共事务的奋斗、牺牲精神所构成的公共精神为核心的公共性品质,让受教育者成为真正关注、关心并实际贡献于国家、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意味着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存在方式。在转型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公共人 公共化转型
  • 简介:李龙(1937-),男,湖北祁阳人,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享受院士待遇,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2009,被聘为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获得“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 标签: 李龙 思想者 中国法学会 学术委员会 作者 栏目
  • 简介:于祖尧(1933-),男,安徽省天长市人。幼年投身革命,随军转战南北,曾在新四军二师淮南公学、抗敌文工团、华中干部子弟学校等单位从事宣教工作。1951年被保送进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师从宋涛、苏星等学者。学习成绩优秀,两次被吴玉章校长授予“模范学生”称号。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 标签: 于祖尧 思想者 栏目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 学习成绩
  • 简介: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特权享受,是封建传统的重要表现。毛泽东历来反对官僚主义,他始终以身作则,彻底同“官国”传统决裂.为全党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典范。官僚主义就其对待群众的态度和作风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表现,因而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大的危害。共产党人应当是同“官国”传统彻底决裂的战士。在执政备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品格和情操.是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重要保证。防范和反对官僚主义必须改革和完善国家领导制度.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才能把官僚主义的危害及其活动范围限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也才能有利于逐步创造消除官僚主义赖以产生的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官僚主义 特权作风 人民公仆
  • 简介:布哈林是联共党和共产国际著名的活动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掀起j'布哈林思想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对于上述这些相关内容,学者们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心血,提供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和书籍,而这些相关资料正是本文研究综述得以展开的基础。下面,本文就学者们对布哈林思想研究所涉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布哈林 综述 学者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 简介:本文对毛泽东关于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工作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主要论述了以下问题:对外工作的主要目标;站稳民族立场,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方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对外工作的基础;反对大国主义与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对第一、第二中间地带国家的态度和方针;对战争、和平问题的估计与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向外国学习与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的问题。

  • 标签: 毛泽东 国际战略 对外工作 思想
  • 简介:正如我们不能仅凭马克思著述中直接涉及"美"字的地方透析马克思的全部美学思想一样,马克思对于人类学的兴趣在他一生的理论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着的这一事实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求以一种新的探讨方式对此加以把握。在关于人的思考中,马克思的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并且以其对于从纯粹意识演化而来的宏大叙事以及关于"他者"的意识形态想象的批判而与传统美学和人类学相区分,从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马克思美学不在于解释"美"是什么,而是关于如何创造"美"的理论和实践,亦即一种革命的美学和人类学。因此,纵深发掘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对于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更深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人类学转向” 需要 异化 神话
  • 简介: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发展中,卢那察尔斯基是一个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人物,建国60多年来,对于他的著作的译介及研究工作,在我国虽然没有形成规模性和计划性,但也是硕果累累,相关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其对社会学批评的贡献、对各种非社会学批评的评价与批判,以及他的社会学批评理论对鲁迅、周扬等的影响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其社会学批评的弱点与不足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卢那察尔斯基 文艺思想 在中国 60年
  • 简介:毛泽东关于农民合作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固守,更不是对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具体国情,对如何实现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来虽因受到“去工业化”的对待以及实行农业统购统销政策等而归于失败,但幸存下来的华西村、刘庄、南街村和周家庄等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功,却在新的条件下印证着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可行性与深刻性。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的魅力和现实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澄清。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去工业化 统购统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