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侧重以互联网时代中国普通网民网络政治表达为研究对象,把网络政治表达视为一个完整传播过程,尝试从哲学、传播学和心理学视角,运用系统结构方法,对网络政治表达五个基本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体和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普通网民教育、主流媒体引导、网络传播平台建设和网络传播过程控制四个层面,去解决中国普通网民网络政治表达消极效果问题.

  • 标签: 网络政治表达 结构 中国普通网民
  • 简介:网络人际互动是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从事网络实践活动,其动态表现为人际互动,而静态表现则呈现为人际关系。这种互动从关系、活动、结构等多个层面集成影响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形态,并从客观上制约、推动和决定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深入分析网络人际互动在观念、方式和价值内容等方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无疑对于我们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和对问题把握深度大有裨益。

  • 标签: 网络人际互动 视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建构
  • 简介:网络为民价值理念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重要指导思想。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让13亿多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成为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必选之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期待和需求,把握网络信息化发展规律,立足互联网全球化新态势和我国具体国情,不断以创造性理论和战略举措推动我国网络信息化繁荣发展,积极践行网络为民价值理念。习近平网络为民价值理念贯穿于建设网络强国、创新互联网技术和培养网络人才、建立互联网治理体系和保障网络安全、发展网络经济和繁荣网络文化全方位和全过程中。

  • 标签: 习近平 网络为民 价值理念
  • 简介: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网络与资本主义之间有着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它是资本生产逻辑与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促成资本主义向弹性化、全球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全球资本主义兴起最重要工具之一。在新型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网络为消除旧有矛盾提供了某种契机,但也加深了某些方面的旧有矛盾和引发新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它又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矛盾催化剂。

  • 标签: 网络技术 全球资本主义 制度变迁 社会矛盾 新自由主义政策
  • 简介:从媒介发展角度来看,舆论生态“泛娱乐化”是媒介产业市场化结果。从电视到网络,媒介娱乐功能被过度强调和加速泛化,尤其是网络出现对舆论生态“泛娱乐化”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全民狂欢数字化舞台,舆论生态“泛娱乐化”态势愈演愈烈。网络舆论生态“泛娱乐化”问题实质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盛行。探寻泛娱乐化舆论生态治理策略是构建良性舆论环境、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稳固地位重要议题。

  • 标签: 网络 舆论生态 泛娱乐化 消费主义
  • 简介:从1982年踏入政坛以来,习近平对信息科技、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作了诸多思考与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由此形成发展,并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初具轮廓、基本形成、深化发展四个阶段。系统把握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

  • 标签: 习近平 网络强国 形成发展
  • 简介:由于拥有大众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难以企及传播路径数量优势,网络传播一方面推动网络舆情迅猛发展,改变微观政治场域信息结构与博弈格局,形成舆情信息传播新样态,带动宏观政治生活世界发生深刻变迁,构成公共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压力和动力,一方面也使公共权力中心把关成本上升,把关收益下降,难以实施彻底有效舆情管理,不但给其传统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方式带来重大冲击,也给其维护信息安全与政治安全努力带来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树立源头治理、合作治理基本取向,主动适应、吸纳、整合、引导民意,发挥对话、沟通与协商积极作用,调动社会自主治理潜力与活力,提升公共决策民主参与和三公水平,形成激励相容、利益共享分配格局,构建网络治理新常态,应成为推进网络传播时代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创新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 标签: 政治信息 网络舆情 把关 成本-收益分析 信息安全 政治安全
  • 简介: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是胡锦涛同志非常关注一个重大问题。他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必须以积极态度、创新精神,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网络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三新”为目标,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文章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胡锦涛同志网络文化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胡锦涛 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先进文化 建设 管理 创新
  • 简介:孙兰英教授《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一书A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在原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又经数年研究积淀、充实修改后出版

  • 标签: 文化嬗变 网络化 全球化 政治 语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近些年来借助网络日益普及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以污蔑否定毛泽东为核心“非毛化”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开来,呈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形态隐蔽化、传播方式恶俗化等新特点。在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这股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扩散。如任由其发展泛滥,势必产生消解民族意识、削弱政治认同、扭曲价值立场巨大危害。因此,必须找准症结,在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原则和方法、增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建立抵制“非毛化”错误思潮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抵制它对人们思想腐蚀。

  • 标签: 网络空间 “非毛化” 历史观
  • 简介: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战场,而网络舆论又处在这个主战场最前沿,网络舆论引导尤为重要。但是政府及其主导下媒体存在主体客体化缺场。由于网络舆论引导缺场,在网络日常生活境域中呈现出集体无意识化错误意识形态殖民,在网络非常时期呈现出群体极化网络舆论围攻。缺场根源在于网络意识形态自身双重遮蔽性以及舆论引导者绝对话语权消解和"高级黑"绑架。为超越网络舆论引导缺场,应做到360度网络在场,给互联网种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被;开展网络群众路线,促进群众"微言"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义"统一;建构交往理性,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统一战线。

  • 标签: 新时代 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更为艰巨形势和任务。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主体、多样形态、多种场域发展特点,产生了大数据能力不足、数据污染和数据泄露等紧迫问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增强大数据意识,提升大数据能力,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大数据平台,把握新型媒介信息与舆论传播特点和规律,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方法创新发展。

  • 标签: 网络意识形态 大数据 安全
  • 简介:网络是信息时代特征,网络文化发展给“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网络党建”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践领域和网络技术创新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历史条件下.“两新组织”应注意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文化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途径.建设网络文化背景下“两新组织”网络党建思想文化阵地。

  • 标签: 网络文化 两新组织 党建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网络文化双重变奏中其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精神教化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特点决定了隐性渗透与显性灌输协调互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强化核心主题。为此,可以将红色文化创新与社会活动聚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优化策略,并以调适性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支撑点。

  • 标签: 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功能 渗透 红色文化
  • 简介:快速发展网络影响或改变了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个重要而又紧迫课题。

  • 标签: 网络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实践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自然与历史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将自然与历史关系置于人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这是"自然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遗迹成了地方标志,它引起并深化支持一种特殊情结,把文化视作"财产"和"身份"标志。遗迹所刻记记忆和所标志历史通常被视为共享公共叙事有机部分,并不断加强身份意识和正统性意识。各种团体渐渐地利用尚未固定、还在争议和充满矛盾记忆、叙事和遗迹来实现这种效果。遗迹事实上成为一个充满争议场域——甚至是一个战场。记忆干预在纪念景观中引起微妙但不乏意义转变上,具有既个别又累积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把遗迹抢救成一种道德空间,使其不仅能认证某种认同,而且可以促成更复杂(往往是人性化和世界主义)地对一些问题反思,如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反思,对遗迹本身性质反思。

  • 标签: 遗迹 记忆 骚动不安的记忆 记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