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半个多世纪前,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段谈话,被人称为"延安窑洞对"。黄炎培写有《延安归来》,其中采用"周期率"一词。后来,有人提出"周期率"是对"周期律"的误引或者误用。其实,查阅黄炎培原著,并结合当时的具体语境,不存在后人对黄炎培的误引,也不存在黄炎培的误用。黄炎培与毛泽东讨论的不是历史规律,而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既可能发生也可能摆脱的历史现象。"率"用于表达不确定性,"律"表达的确定性强于"率",用"周期率"比"周期律"更符合原意。

  • 标签: 毛泽东 周期率 周期律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的美学形象'云挑担'的讨论,阐发一种'缺陷性'的美学形象,并讨论这种形象和指向具体历史情境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形象不同于完善性的'理念'形象,它揭露而不是掩盖理念体系和具体的物的世界之间的缺陷和距离,通过'缺陷性'形象的'典型化'的努力,能发挥一种卢卡奇强调的总体化的批判功能。在对这个美学形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阐释乌托邦概念,借用本雅明的'微弱的弥赛亚'的提法,本文试图将这种在历史的具体中寻找希望的乌托邦和那种理念化的、绝对主义的、工具性的乌托邦区分开来,并把它称为'缺陷性'乌托邦。

  • 标签: “缺陷性” 典型 乌托邦 汪曾祺《大淖记事》
  • 简介:鹿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元素,美丽的丽(麗)即与鹿有关。而"N级编码"理论则是叶舒宪先生提出的用以打通史前文化文本与当代文学文本之关系的文化理论。中国从古至今的鹿文化也可以用"N级编码"理论来分析:首先,亚欧大陆早期文化中有许多鹿的形象。其次,汉字"麗""禄"等字与鹿有关。再次,《史记》等典籍中有"逐鹿中原"等记述。最后,当代有《白鹿原》《鹿鼎记》等作品。鹿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与它的角有关:一方面,鹿角在早期人们心中具有"再生"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角在早期文化中往往与"冕"相关。鹿角的这两种属性在古代王者的身上得到了统一:新王即位一般要"加冕",由此代表神授的"新生"政权的产生。

  • 标签: 鹿 N级编码 再生 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