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闻君宝、田克勤在《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回顾大革命失败后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并将之与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第一代领导集体 土地革命战争 毛泽东 思想理论教育 大革命失败 革命根据地
  • 简介: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和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的"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的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的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来说,它的出现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和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的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非理性 原型 发生机制 规律性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在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方面,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国家、民族的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提出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同时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方面,提出人民利益第一位的观点,强调人民利益是最大利益,让人民有“获得感”,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方面,提出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强调民主和集中、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统一;在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倡导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于与集体主义相背离的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

  • 标签: 习近平 集体主义 人民群众 中国梦
  • 简介: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当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主要采用的是军事手段来保卫国土和政权的安全.而当国家面临的威胁发生改变时,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也相应地改变,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竞争的重点由战场转移到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来,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利益.经济安全则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基点,避免国内外的各种干扰、威胁和侵袭,确保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国家安全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国家安全观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 根本利益 政权 世界各国 历史条件
  • 简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我国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明显地存在着差距。如何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实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中央领导集体 西部开发 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 简介:列宁土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就解决俄国农民土地问题,提出了适合俄国国情的土地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新了列宁的土地思想,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理论、绿色生态理念、精准扶贫理论和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等,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理论和“三农”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探索和理论新成果。

  • 标签: 列宁 土地思想 “三农”政策
  • 简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森斯坦的后期电影理论中的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般审美;选取爱森斯坦理论关注中的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的要素,用乌托邦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森斯坦的电影和美学理论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爱森斯坦 乌托邦 观看行为 审美集体性
  • 简介:江泽民强调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一系列重大场合,从实践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对邓小平理论作了重要阐述,在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和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 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党建工作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 标签: 埃尔斯特 方法论个人主义 微观基础 阶级理论 重构
  • 简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化”促使其产生个体化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化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化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化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化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化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化、形式化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积极开辟了"德法同构"的治国新途径.本文将从"德法同构"思想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实践背景以及现实实现途径等方面试析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方略的新发展.

  • 标签: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试析 “以德治国” 江泽民同志
  • 简介: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宏观经济中内需不足的根本途径。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和目的是通过发展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力大幅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农村工业化关乎中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积极引导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是推进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中国工业化的战略路径。

  • 标签: 农村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 国内产业梯度转移
  • 简介:孟庆延在《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历史意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阐释当时乡村社会危机成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大众动员的权力技术,更是革命政党以马列主义普遍原则改造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中介机制。

  • 标签: 农村调查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早期 群众路线 乡村社会
  • 简介: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在执掌政权、掌理国家政事的过程中所依据的价值观念和原则,是执政党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三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回答了执政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惠及谁”的问题,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创新。

  • 标签: “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 创新 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便逐步上升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这贯穿于社会主义始终的历史性的重要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宝库。

  • 标签: 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 江泽民同志 党中央领导集体 国家政治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对自身功能重新定位,以适应和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新形势下实现政治领导功能、致富带动功能、民主建设功能、维稳倡新功能,真正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

  • 标签: 农村党建 功能定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简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在旧中国,由于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沉重剥削和压迫下,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重视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既是保障农民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 新教育
  • 简介:农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后发优势,其发展状况是决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唯物主义史观审视,我国农村发展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具有重要性:发展农村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识,也符合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过程。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村还存在很多问题,“十三五”时期,农村发展面临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要准确定位农村在我国经济拉动中的战略意义:在改变我国消费力不足方面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凸显;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战略地;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好生态的重要依托;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后发驱动力。

  • 标签: 新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 “五大发展理念” 农村定位思路
  • 简介:不少民主人士与土地和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对土地改革有疑虑甚至抵触情绪。如何让建国初期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赢得广大民主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毛泽东提出组织民主人士参加或者参观土地改革,通过土改改造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过好土改“关”。亲历过土改的民主人士体认到了土改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等方面的认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标签: 毛泽东 民主人士 土地改革 思想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