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提出的关键时期。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毛泽东思想提出过程中的理论阐述主要贡献是:首提“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标志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进入自觉升华的阶段;宣传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论述毛泽东的思想方法,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他的理论阐述及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开拓性探索,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张如心 毛泽东思想 理论阐述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本质和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心理学探索文化差异问题有借鉴意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以及经济方式影响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中,都能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目前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文化心理学进行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未来在解释文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强理论批判性时可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化历史理论 活动理论 文化心理学
  • 简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之际,正值陕北苏区根据地遭受错误肃反之时。毛泽东获悉真情后,有方法、有步骤地破解了陕北危局。他的基本处理方针是:决不能再重演过去因错杀王佐、袁文才而丢掉井冈山根据地的悲痛教训,故必须立即停止肃反,挽救刘志丹等,从而挽救陕北根据地;决不能再出现于红四方面军分裂的惨痛教训,故必须认真处理同红四方面军属下的红25军关系,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卫和扩展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处理和化解危局的雄才大略,更加深刻地论证了“陕北救了中央,也是中央救了陕北”的双赢局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真切、更加系统的认识。

  • 标签: 毛泽东 陕北危局 破解
  • 简介:经济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重要范畴,可以被具体化为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理解经济正义的科学内涵必须根植于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立足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关系的相关性。通过观察经济正义概念的历史兴衰,能够确定决定其产生、形成、繁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断发生的经济变革。因为经济正义概念始终代表了传统政治社会的价值诉求对市场价值追求的批判,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正义概念之间是无法共存的。而经济正义概念之所以在20世纪出现了'复兴'的迹象,是由于它的基础、对象内容被资本主义逻辑侵蚀而泛化了。面向未来,经济正义概念的衰败似乎不可避免,它要么将不再是民主国家的优先性价值,要么将会被某个人类自我实现的新概念取代。

  • 标签: 经济正义 分配正义 交换正义
  • 简介:毛泽东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他反对将孔夫子变成孔圣人、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工具,反对各种形式的孔教活动。正因为毛泽东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所以他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马克思"和"孔夫子"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标签: 毛泽东 儒学 孔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左玉河在《晋阳学刊》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历史学家,但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考察中外历史,对历史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套影响颇大的历史研究方法。除了人们熟知的阶级分析法之外,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在其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历史主义 毛泽东 历史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 阶级分析法 历史学家
  • 简介:政府市场关系,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改革就是要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在理论不彻底、市场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严重存在的情况下,核心问题仍然是要协调政府市场的关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命题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扫除了体制上的障碍。但市场的消极方面需要宏观调控加以制约。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在政府市场关系上已初显双强特征,出现的是一种“强政府、强市场”的新颖格局。但严格说来,政府市场两方面都还是不够强,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强”模式,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加以完善。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双强”模式 政府 市场
  • 简介:在当代重谈乌托邦,已不再只是一个有关浪漫主义诗篇续写的问题,而是一个富有革命性的政治问题。乌托邦作为'不在场'的'在场',其魅力在于,它并非仅是一个遥远的他者,而是一种始终触及现实潜流的存在。在当代,乌托邦以反乌托邦的悖论性形态存在着。正是在对乌托邦的反观中,艺术自身所蕴藏的政治潜能将使审美乌托邦作为当代乌托邦新的构型重新迈入其光明圣地。然而,审美乌托邦的实践并非全然是诗意的,相反,在现实所期许的之间始终存在着诸种相互缠绕争夺的场域。于此,审美的革命在激情的释放之后将选择更为审慎的前行方式。

  • 标签: 乌托邦 政治潜能 审美乌托邦 审美的革命 制度批评 审美资本主义
  • 简介:斯塔尔从政治维度切入,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透视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实践,提出为了树立真理拥有者在党员干部中的相对权威,改造干部的主观世界以抗击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实现全体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终极价值取向,毛泽东发起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路线以及管理技术才能培训为核心内容的干部教育,并运用讲授法和榜样示范法以简洁明了的讲授方式亲自参与了这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干部教育的维度透视斯塔尔的毛泽东研究,能够窥见其研究的文本解读模式缺陷,也能够从中挖掘出有益于我们继续深入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论资源。

  • 标签: 斯塔尔 毛泽东 干部教育
  • 简介:在20世纪80年代,王青山、赵天成孙运福曾就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同义的问题展开争论。近年来,张奎良在多篇论文中提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科性质、理论前提、基本问题、研究对象和适用域、研究目的和路径方面都存在区别。他没有看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是同义词,是两个只具有表面上的区别而实质上同一的概念,因而不恰当地夸大了两者的区别。

  •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意识形态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治理水患和兴修、开发水利建设。毛泽东提出并督导治理淮河、黄河,引导开发长江水利资源,发动群众大兴水利。毛泽东对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推动,惠泽千秋,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水利建设 贡献
  • 简介:尹韵公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1939年9月下旬,斯诺再次采访毛泽东和红色边区政府。相对于斯诺对陕北第一次采访的轰动,这一次的造访少见提及。斯诺是1939年9月23日到达延安开始采访的,他离开延安的时间,应不超过9月30日。

  • 标签: 毛泽东 斯诺 抗日战争 1939年 《党的文献》 边区政府
  • 简介:我们从不否认启蒙运动的伟大功绩,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启蒙之后的世界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启蒙运动中所蕴含价值观念的局限。其内在根源在于:其一,启蒙精神自身蕴含着欧洲文明危机的种子,在今天已经展现出来。其二,“时空压缩”“网络社会”的出现,造就了超越地域与国家限制的金球化经济。因此,以现代的观念原则去面对全球化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滞后。实际上,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新文明”已经开始萌芽。对此,马克思指出,这将是在经济社会形态终结之后,有别于技术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则进一步说明,新文明应以“互存共生为原则,构建以人、自然、技术、文化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另一种全球化。

  • 标签: 新文明 启蒙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 简介:葛兰西毛泽东的革命观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同中有异。一方面,二者均看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都属于总体的革命观。另一方面,二者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条件的判断、两种领导权的顺序抉择和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策略选择上。葛兰西和毛泽东的革命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组成部分,是对东西方不同社会结构下革命问题的回应,分别代表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政治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和政治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我们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依然非常重要。

  • 标签: 葛兰西 毛泽东 革命观 意识形态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认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关系到全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将其提高到'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及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至少应当包括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任务、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观点。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一条重要经验。

  • 标签: 邓小平 党和国家 工作重点转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简介: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在带领宝山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方精神',即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正方精神'源于宝山的实践,为宝山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是宝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标签: 彭州宝山村 历史实践 “正方精神”
  • 简介:陈金龙在《现代哲学》2016年第2期撰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面临治国理政的繁重任务,诸多要事需要拍板、定夺,但对于纪念活动的谋划,他给予了足够关注。第一,审批纪念活动方案。毛泽东对重要纪念活动的实施方案,甚至是纪念口号、纪念方式、参加纪念活动的人选都用心斟酌,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研究 经典文献 顾海良 论点摘编 纪念活动
  • 简介:哲学是关于'存在'的,有关'存在'的追问构成本体论哲学,而本体不是别的,正是主体。因此,哲学史主要是发现并确立主体的历史,这一过程在黑格尔哲学中得以完成。不过,无论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具有何种解放意义,康德却最早发现,这一原则面临着双重困境:自我关系的困境现代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所具有的二律背反性质,使许多著名思想家走上了限制主体性的'倒退'道路,只有马克思等少数哲学家在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力图从主体性原则内部克服现代性危机。在这方面,马克思的方法远优于席勒,并为后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主体 主体性 绝对 现代性 马克思
  • 简介:21世纪,媒体文化已经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化包裹下的跨国界迁移,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媒体迁移之间的关联,促使本文讨论其对种族、民族、国家、文化等的影响。这也让我们思考艺术、媒体和音乐怎样支持可能被认为是世界主义某种形式的过程,理解作为跨越国界和文化界限而想象和形构社群的一种方式。作为想象和表征移民及其历史的一种方式,这些艺术产品成为多层次图像制作的标志策略。参与迁移问题如何在政治话语的语境中被展演;解读跨学科方式中怀旧行为的扮演;讨论全球化和跨国主义如何让我们重新思考民族国家和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在全球又在地的族群景观、技术景观和媒体景观中,提出诸如'家'、'家园'、'流亡'、'移民'、'身份'和'族群'等概念的新定义。

  • 标签: 媒体 跨界 迁移 移民 国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