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诸多方面,内容极其丰富而严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理论 当代意义
  • 简介:道,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为本原、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当代中国发展之道,绕不开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评价问题.两个30年本质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内涵,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后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了三个原创性突破:原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原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创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解读中国不同于西方既定路径的中国道路与价值。必须探索中国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探讨中国的崛起与中华古老传统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研究中国问题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是为了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其最终的指向还应该是归依于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并追寻中国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中国发展 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
  • 简介:从自由资本主义以来,近代世界关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它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三个时期;再一个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它经历了改革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这两大类型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理论与实践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结果,它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弊端而产生的。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世界 自由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 简介: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失落、精神贬值、价值坍塌、道德失范、理想缺失、虚无侵袭等诸多问题。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初步提出一些新的探索路径:要不断改善精神世界重建的外部环境;要综合把握并系统划分内在精神结构;要重建精神生活的历史传承性、主观能动性和整体统一性;要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大众日常精神生活中的理性认知和自觉意识。

  • 标签: 中国人 精神世界
  • 简介:<正>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时效性最为重要的证实和检验是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的资本主义的反常的周期性发展。我将揭示这种反常在世界劳工市场上的反映,世界劳工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有意义的指标。我们能估算在世界各地扩大了的拿工资的劳动力的数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已超过了10亿多人。重要的数据可以从工业工人阶级数量膨胀中看出来。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业工

  • 标签: 资本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 工人阶级 劳工市场 世界市场 工业后备军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将如何发展自己?这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前的迫切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概略的说明。一、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包括美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这里所说的批判,当然不是"文革"时期所谓的"大批判",而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身固有的科学的批判精神。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后现代主义 启蒙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劳动力作为要素之一开始参与价值分配,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资本面前,劳动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开展关于劳动产权的研究,结合西方劳动产权思想的最新实践,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产权思想,并用其指导中国实践,有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标签: 劳动产权 产权思想 马克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当代
  • 简介:确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扬弃传统的实践观念,赋予实践活动以新的价值观念和合理性标准。在科学发展观规范、指导、引领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必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优的效果,对减少实践的负效益、使发展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实践 实践的合理性
  • 简介:在邓小平理论中“发展”思想是贯彻始终的不容动摇的主题,它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发展观的基础。邓小平的发展观,使中国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可以分为:自发贡献、引发贡献和积极贡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越来越可以称得上一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发展的辐射作用自然引起和带动世界其它构成体的发展;中国并积极作用于世界,为世界发展而有所作为。体现于邓小平发展观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是中国贡献于世界的一个重要侧面。

  • 标签: 邓小平 发展观 中国 经济全球化 国际政治新秩序
  • 简介:<正>世纪的年轮已鲜明地体现着新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全球扩展,由此引发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融与合作,碰撞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关于全球发展理论,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 标签: 发展理论 经济全球化 文化走向 全球扩展 全球化浪潮 跨国集团公司
  • 简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动共富的政策构想,在政策层面上开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建构;随着分配不公凸显和收入差距拉大,邓小平从生产关系和制度对比角度,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论断,在制度层面上深化共同富裕思想,把先富与共富、政策与制度、手段与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逻辑自洽的思想系统;针对分配失衡和两极分化开始出现的现实,邓小平超越应然的逻辑推断,着眼于现实对策设计,提出必须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制定解决分配问题的具体对策,在实践层面上拓展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思想逐步完善成为一个包含着政策、制度、实践内涵在内的理论架构,对于思考和解决当今社会分配问题有着重要的思想指导价值和理论标杆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共同富裕 先富政策 收入分配 两极分化
  • 简介:全球化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过程,而且表现在它是不同国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元与多元、同质与异质的斗争是持久的。由于全球化过程是复杂的,其终极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全球化的理论研究也应该坚持多维度的总体性研究方法。

  • 标签: 全球化 世界历史发展 总体性原则
  • 简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最高命题,是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价值基点与建构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目标。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相互结合的突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导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而也就是科学发展的现代性,必然是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 标签: 马克思 全面发展 现代性建构 核心目标
  • 简介: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是原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衰落之后在发达国家出现的新马克思热,被视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新亮点。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与后现代主义紧密关联的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在后现代社会的土壤里滋长起来的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后马克思主义解构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构了现代社会科学的理性主义基础,否定了现代社会科学中本质论、总体论、中心论、普遍论的现代性观念。同时,后马克思主义也解构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又被称为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在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解构中,后马克思主义甚至否认了科学的概念,没有建构起自己的社会科学体系,从而陷入了某种虚无主义。但是,在对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性分析中,后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理论实际上推进了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 社会科学
  • 简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经验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从历史维度来看,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丰富借鉴经验,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产生着深刻影响。从理论维度来看,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使其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化,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从现实维度来看,毛泽东继承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创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

  • 标签: 毛泽东 十月革命 继承发展
  • 简介:人民性是毛泽东与邓小平行政价值观的共同本质。邓小平站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高度,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的政府价值观。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对当代中国行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邓小平 行政价值观 行政发展
  • 简介:青年的思想特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在社会变革期,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相当显著。改革开放近30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经历了复苏与困惑、冲突与分化、重建与发展等阶段,并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但就整体发展轨迹来看,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进步是显见的,这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 标签: 青年 价值观 发展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