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罗纳德·德沃金认为,只有当政治影响力平等能够促进其他目标时,它才是重要的。但是,德沃金的观点是错误的,政治平等本身就是重要的。政治选择应该表达对所有人的平等尊重,不能强迫人们以自己不情愿或不主动选择的方式去行为。在一个现代城市,为了避免会议窒息人们的自我主导,应该在所有人的适当影响之下,让少数人做出重大决策,这种政治程序是对所有人表示尊重的最好方式。政治尊重伦理要求特别重视那些服从政策的人们的选择,只有出于强有力的理由才偏离平等影响力。在美国,影响就业、招聘和教育的立法远没有满足这种道德要求。对于美国公民应当具有的互相尊重的态度来说,更大的影响力平等是重要的。在中国,政治尊重伦理可以作为建议性观点来支持一种具体机制的扩展,人民以此就能够对他们必须遵守的命令施加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恰当道路或许依赖于实际的政治选择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有效的道德前提。

  • 标签: 政治平等 政治影响力 政治尊重 自我主导 责任
  • 简介:列宁是西方民主社会的“例外”,是当代西方左翼政治理论的典范。同样的列宁,“经济主义”的左翼认为是“好的列宁”,“恐怖主义”的左翼却认为是“坏的列宁”,二者都割裂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抛弃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失却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在《重述列宁》一书里,齐泽克对当代西方左翼混乱的政治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试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阐发列宁“真理的政治”;指出重述列宁就是像列宁一样行动,悬置资本主义符号象征秩序,重述列宁规划无产阶级革命的姿态。

  • 标签: 齐泽克 列宁 左翼政治理论
  • 简介:毛泽东对建立和谐的政治关系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制度、方法两个层面。在他领导下,中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建立和谐政治关系奠定了制度基础。他对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团结——批评——团结”等方法论的探索,为政治和谐提供了方法指南。

  • 标签: 毛泽东 政治和谐 时代价值
  • 简介:执政党要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以丰富的政治资源作为支撑。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起,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对政治资源的维护和开发,这为后来的全国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摆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现实课题就是如何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以巩固革命政权。因此,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党为巩固执政地位,进一步对理论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群众资源、组织资源等政治资源进行了维护和开发。

  • 标签: 毛泽东 政治资源 维护 开发
  • 简介:齐泽克在《抵制民粹主义诱惑》中对我的著作《民粹主义理性》提出了批评。齐泽克的主要错误在于,把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物化,而没有理解霸权关系;认为民粹主义是具有原始法西斯主义倾向;未能理解需求、要求和主张之间的关系,系统地误解了拉康的实在界,把实在界等同于资本逻辑;对于齐泽克而言,经济具有首要性,政治最终由经济决定,而对我而言,政治具有首要性,经济导向政治。齐泽克误解了我所说社会的建构性的异质性,误解了B之B性,把它降格为经验性的。齐泽克的政治极左主义的解放主体是某种天外来客般的东西,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 标签: 建构人民 激进政治 齐泽克 异质性 民粹主义
  • 简介:福利平等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平等理论,人们围绕其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与对话,共同勾画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平等理论图景。当代很多政治哲学家对福利平等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约翰·罗尔斯和罗纳德·德沃金完全抛弃了福利平等,并建构一种替代性的平等理论,即资源平等理论。理查德·阿内逊和G.A.柯亨并没有完全抛弃福利平等,而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分别建构了福利机遇的平等理论和可获得的利益的平等理论。实际上,无论通过对福利平等的替代还是修正而建构的平等理论,都没有成功地将责任纳入平等理论的考量之中。

  • 标签: 福利平等 资源平等 福利 运气 责任
  • 简介:瞿秋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特质,坚持理论探索与思想批判相结合,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求中国革命的“政治解决”方法,构建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支撑,实现了中国政治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政治目的。

  • 标签: 瞿秋白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中国革命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学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陈云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观。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主要体现在明方向、只唯实、抓基础、贵结合、重身教等特色上。陈云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对于我们现在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陈云 思想政治教育观 特色
  • 简介:政治文明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时代话语之一,表达了中华民族建设昌明政治的愿景。这一言说具有中国发展的独特意涵,包含了告别政治野蛮的决心与信心,最终指向尊重与保障人的价值,实现人类幸福的共同追求。中国独特的发展历程是政治文明话语存在并得以张扬的现实基础;人类制恶求善的观念体系及其外化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民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存共生,是实现中国现代政治文明诉求的内在依托与保障,因此,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就必然是这样的一个体系:在民族自我发展基础上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有机统一的同质化体系。

  • 标签: 政治文明 制恶 政治权力 人类福祉
  • 简介:"未来主义与政治"这一话题的内容特别广泛、复杂而且充满高度的矛盾性。它关涉的时间跨度至少有35年,蕴含着几百位个人的思想与行动。本文所讲述的是费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如何试图在战斗的政治先锋与艺术界的先锋之间打造一种紧密的同盟,来完成他的全面革命和不断革命的目标。作为论点,首先勾勒出马里内蒂从学生时代到创立未来主义运动的政治发展经历,然后指出他的理念是融合艺术与生活,并用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实现的。由此进一步扼要地探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创建未来主义政党,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合作),最后是考察未来主义以及未来派艺术在法西斯政权下的命运。

  • 标签: 意大利未来主义 马里内蒂 先锋派艺术与政治
  • 简介:詹姆逊对于叙事范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的研究证实,叙事范式并不仅仅是作家为了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做出的选择和组合,其内还含有特定意识形态意图。詹姆逊通过对吉辛小说和康拉德小说叙事范式的分析,分别揭示了其潜含的意识形态内含和功能。詹姆逊关于叙事范式意识形态的论析包含着丰富的启示和过人洞见,但也存在重要问题。首先是他对叙事范式的构成缺乏形式化的概括,使用得比较随意;其次是他所使用的主符码"意识形态"的合适性存在问题。本文建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其它其更合适的资源,用"社会意识结构"作为主符码替换"意识形态",将后者作为前者框架之下的一个概念使用,以充分保留后者的洞见并避免其问题。

  • 标签: 詹姆逊 叙事范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结构 洞见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