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商品一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 标签: 商品一物 幽灵 抽象化 形式化 形而上学
  • 简介:列斐伏尔引入“节奏分析”,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以节奏概念为中介,分析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化组织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规训、媒体和资本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时间的生产,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日益被模塑为单调乏味的线性重复的深层机理。

  • 标签: 节奏分析 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
  • 简介:美学理论在列斐伏尔的思想体系中,既起到了承接其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的作用,又构成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解放性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环节。列斐伏尔的美学研究,起到了引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列斐伏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日常生活和身体研究两种研究路向,号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和革命意义进行探索,扭转了文艺理论对日常生活、身体感官经验的偏见和蔑视。但国内外学界对其美学思想的解读尚有待深入,对美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与评价尚待研究。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 美学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性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毛泽东十分重视林业工作,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还体现在他同各方面人士的日常谈话中。他多次强调林业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林业生态思想,如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林业;林业与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等。毛泽东的林业生态思想有力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日常谈话 林业发展 林业生态思想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承载着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外交流。

  • 标签: 习近平 文化 新时代 功能
  • 简介:唐正芒、李国亮在《中州学刊》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现有馆藏的有关毛泽东思想的直接载体及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材料,就毛泽东个人方面而言,通常指已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本人的各类著作、文稿,即“写”出来的毛泽东思想。然而,除了这些“写”出来的毛泽东思想之外,还应包括日常谈话中“说”出来的毛泽东思想。这些日常谈话散见于当事人事后撰写的各种回忆、纪念类文稿或研究、叙述毛泽东生平、思想等各类著作中,是一座至今尚未很好发掘、利用的毛泽东思想宝库。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观 谈话 《中州学刊》 公开出版 “写”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社会要素之间确实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马克思曾经用有机体的概念对社会历史进行功能解释,并通过这种功能解释确立了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而一些学者却用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来否定经济基础。或者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功能主义化。功能主义片面强调了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忽视了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关系的正当性,甚至犯了社会还原论的错误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用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来解释和谐社会。

  • 标签: 功能解释 功能主义 历史观 .
  • 简介:近来,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现将情况概述如下:一、生活方式的含义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人们对生活这个概念也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因此,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也就很不一致,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就是

  • 标签: 方式问题 物质消费 情况概述 社会生产活动 物质文明建设 经济改革
  • 简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思想的提出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提升民众主体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时代内涵包括:在生活尊严的存在状态上,强调“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生活尊严的层次上,强调“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在生活尊严的社会关系上,强调“人是目的”与“人是手段”的统一。就现实中的个体而言,人生活的尊严性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实现个体的生活自觉和精神自觉,这是实现人的生存尊严的最高状态与目标。

  • 标签: 尊严 生活自觉 精神自觉
  • 简介:利益与权力是考察政治生活的两个重要维度。依据政治生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主题,根据利益与权力的不同组合,人类政治生活依次呈现出强权政治、解放政治、生活政治三种范式。强权政治争夺权力是为了保持权力,表现为对权力的赤裸裸的争夺;解放政治掌握权力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争取基本平等自由的生活机会与条件;而生活政治中,权力更多遮蔽了那种暴虐性质,权力同样也是为了权利,但这种权利更多地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一个稳定的现代宪政体制下,这种权利更多地指向实质性的权利。

  • 标签: 政治范式 强权政治 解放政治 生活政治
  • 简介:申文杰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他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做了多方面阐述。第一,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指导功能

  • 标签: 意识形态 政治家 毛泽东 功能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五一'纪念,主要用来表达革命主张,诠释革命策略,培育工人的阶级意识、责任意识。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一'纪念,注意强化劳动者的光荣意识、主人意识,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投身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一'纪念,充分肯定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动员其投身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一'纪念是中国联通世界的窗口,也是协调国际关系的纽带。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五一”纪念 社会功能
  • 简介:媒介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是在资本的驱逐下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发展的,媒介文化的普及为人类当代精神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后工业社会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媒介文化依托高科技传播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人类认知的需求;后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与生产水平都大大提高,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媒介文化的娱和性生使其成为人们精神的避难所。

  • 标签: 媒介文化 当代生活 资本 社会认知
  • 简介:消费社会是以商品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社会,延续和发展消费社会需要大量消费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于是“资本”利用消费文化,将生产经营者所制造的需要转化为消费者自身的需要,并最终使消费者确信这是自己的需要,引导并刺激大众消费。另一方面,消费文化通过改变消费性质,转变消费观念,控制大众的消费行为,从而维系消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

  • 标签: 消费文化 消费社会 意识形态
  • 简介:仪典,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高校的仪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入学典礼、新生军训开训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校庆纪念典礼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仪式等等,这些仪典往往把高校建校以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特色校风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高校仪典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规范着大学生的共同认知,助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在内容上融合多样性仪典文化,进行外延方面的拓展;在形式上继承与发展仪典文化,并进行适度的创新。

  • 标签: 高校 仪典文化 教育功能
  • 简介: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在不断塑造着人类的生活境界。特定类型的人类文化塑造着自身时代人的生活境界,每一社会类型的文化塑造着该民族人的生活境界。因时代文化类型不同,人类生活境界可以区分为自然境界、科学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些境界虽然是一个复杂系统,但在既定的文化类型中,必然有某一种生活境界成为时代的主导,传统文化类型中自然境界和伦理道德境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导境界,现当代工业文化社会中,求实境界和外在审美境界成为时代的主导境界,此主导生活境界也表征着它的文化价值诉求。

  • 标签: 文化 塑造 境界
  • 简介:美好生活的提出是对人全面发展的观照,美好生活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重新确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人民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地位是对党的初心和宗旨的回归与重申。同时,也矫正了以"增长"为发展本质的发展观,将以发展作为"目的"代替了以发展作为"手段",实现了对发展本质的回归,重构了21世纪的发展价值观,实现了发展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而美好生活的提出,也实现了将生活方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重新回归于社会发展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生活方式的重建。

  • 标签: 美好生活 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发展价值观
  • 简介: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央苏区,战争频繁,生产力低下,经济枯竭,加之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多次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在经济上实行了残酷的封锁政策,给中央苏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新生的革命政权在这种内有困难、外有压力的极端艰难的条件下,

  • 标签: 群众生活 关心 中央苏区 革命政权 生产力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