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性。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恩全集》和《马恩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ideologischer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 标签: 意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本质
  • 简介: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起了重要的舆论先导作用。然而,在哲学理论上,在讨论了'物质标准'和'逻辑标准'之后,哲学讨论的热点便转移了,因而对于全面把握实践标准本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严格区分'实践标准'和'感觉经验标准',却被疏忽

  • 标签: 实践标准 感觉经验 哲学讨论 哲学理论 相对性原理 逻辑形式
  • 简介: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境遇,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学史话问题,即"朱光潜现象":前期朱光潜以创作为主,后期则转向了翻译。这也是其整个美学历程的最大变化。从创作到翻译,朱光潜的美学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与他的前期思想巧妙接续起来,而且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展示了"朱光潜现象"的独特韵味和张力。

  • 标签: 朱光潜现象 以译代言 曹禺现象 思想转型
  • 简介:<正>一、生产力标准属于社会进步观的范畴唯物史观不光是向人们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同时也给人们提供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近几年来一度成为热门课题的生产力标准就是唯物史观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个简称,它的完整提法是:社会生产力

  • 标签: 社会形态 社会进步观 资本主义 评价标准 生产力标准 价值标准
  • 简介:西方自进入后现代思想发展阶段以来,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成为西方理论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大主潮,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乃至美学研究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其深刻影响,发生了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形成了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相较而言,'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批评(Spatialcriticism)'的命名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晚近西学思潮本有的文化语境,淡化了人文地理学(包括文化地理学)、批判人文地理学(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或称'新文化地理学')、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对晚近西学思潮的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晚近西学思潮整体特征的遮蔽和对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的失之偏颇。因此,有必要回到晚近西学思潮发生的文化语境,厘清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背景下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以期对学界所使用的晚近西学思潮理论术语描述进行理论校正,使其更加精准、全面。同时,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命名校正——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和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地理空间转向 地理空间批评 晚近西学思潮 批判人文地理学
  • 简介:在《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问世之前,《宣言》的部分内容已陆续被译成汉语并公开发表。汉语节译、摘译、转译的内容主要是《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部分,尤以《宣言》第二章中的十项措施和《宣言》最后一段的译文最多。这些最早期的片段翻译在译文文体、译词使用、内容选择方面都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以1919年为分界线,《共产党宣言》早期汉语节译的语体特征从文言文体为主逐渐向白话文体转变,翻译重心从阶级斗争理论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汉译 日译 节译
  • 简介: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始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戴维·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1965),鲁·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96)和塞缪尔·亨延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是上世纪60年代比较政治学界以发达国家为蓝本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提出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莫衷一是。享延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我国学者罗荣渠给政治现代化下定义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钱乘旦则直截了当地将政治现代化概括为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指的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政治领域的反映。

  • 标签: 政治现代化 评价标准 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 简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和最终的推动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明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及其意义,从而大大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认识.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根本任务 生产力标准 代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 简介:<正>今年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三十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引起的变化对我们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具有决定意义。这一变化的发端就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历史是不能淡忘的。许多当事人已经发表了不少回忆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这场讨论。我只是参与这场讨论的普通一兵,同理论界的一批同志一起尽了一点微薄之力。十年前我在一个会议上介绍过一些亲身经历的情况,但没有见诸文字。今年有两家报纸要来就这次讨论的情况采访我,这才又一次引发了我的回忆。除了回答采访的问题外,我想借此机会提供一些并非众所周知的情况.算是对其他的文章的补充吧。

  • 标签: 真理标准讨论 真理标准大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三十年 毛主席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古典著作,与世界各国一样,也一直给日本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对二战前日本《共产党宣言》的各种日译进行分类,整理出三条主流:初期社会主义者的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翻译以及国家机构的翻译,并做以概论.尤其对第一条主流——堺利彦(枯川)和幸德傅次郎(秋水)执笔的相关翻译与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相互结合情况做以详细论述,力图判明日本马克思主义普及史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堺利彦 幸德傅次郎 河上肇 栉田民藏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天然不可分割。当前我军面临“去意识形态化”的严峻挑战,既有外部原因,需要拒腐防变,也有内部因素,自身意识形态工作有所松懈,还有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政治建军应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务实思想阵地、筑牢精神阵地、纯洁文化阵地、占领舆论阵地,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军队.确保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

  • 标签: 军队现代化 政治建军 去意识形态化
  • 简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 标签: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 检验标准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
  • 简介:马克思(以下简称)写于1845年春.这份原以为题,写在马克思1844年~1847年的笔记本上,它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恩格斯在1888年出版单行本时,作为附录首次公诸于世."从此那些唯心主义者包括机械论者们都为之胆怯".恩格斯高度评价这一笔记,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的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这一包含新的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中的根本的观点.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邓小平 单行本 “三个有利于”标准 实践观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发展历程。40年的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很多,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最为重要的也许是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为价值导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的强大比较优势。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展历程的思想境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世界视野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回顾与思考,可以探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逻辑、价值取向和比较优势。

  • 标签: 新时代 真理标准 国家治理 民族复兴 比较优势
  • 简介:从复杂性的角度说,无论一事物其根源如何,其演化却必然显现独立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独立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既不能从其根源上获得单一的原则性理解,也不能在其呈现的多样性中求得某种"观念"的和"统摄"的同一性原则。这是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第二部分第三章已经提到的。但曾几何时,毛泽东思想被神圣化为这种"观念"的和"统摄"的同一性原则,不仅在学术界(特别是科学界)如此,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对此,邓小平曾是坚决反对的,甚至毛泽东本人也不同意,他本人也不认为他写的那些东西有"有那样大的神通"。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好,坚持毛泽东思想也罢,最终还是要回到独立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本身寻求各自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之路。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党章 宪法 思想解放 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