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正>卢卡奇对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追寻,以及对这一目标产生与实现机制的探求,是贯穿于其理论著述和理论活动之始终的。当我们读他的著作和了解他的思想时,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所发现。在这世事纷乱、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之际,梳理和阐发卢卡奇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有关思想,是既有必要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 标签: 价值目标 卢卡奇 人类意识 实现机制 合类性 总体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组织,政党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有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这一目标,实际上并未否定政党具有其他职能。政党的“特定阶级利益集中代表者”、“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也明确指明了政党的社会属性。执政党的社会管理更关系到执政的安全,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社会管理 执政党 创新研究 基层党建 国家政治权力 阶级利益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描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但是,要深刻理解其中的伟大思想,必须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运用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把握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过程性特点的内在关联,才能体会到它的当代意义。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能够自由自主活动的“自由人联合体”。然而这是要通过社会关系的革命和不断变革来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复杂而又神奇的、不怕牺牲的接力奋斗的共产主义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社会形态是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奔向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的不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实践。

  • 标签: 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基本矛盾 现实运动
  • 简介: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意蕴,是共产党人宗旨和信念的必然要求。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分配方式,体现了分配与发展理念的统一,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实际的、可行的当代形式,公正与共享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共享的发展状况,共享分为基础层次的共享和高级层次的共享,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高共享层次,在共享发展中追求实质公正。

  • 标签: 共享 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价值。“政治文明”这一概念,马克思早在1844年11月《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就曾使用过,同时,他还把建设“政治文明”看作废除集权制的主要手段。150多年以后,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简称“5·31讲话”)中又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贯彻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政治 理论价值 目标取向 政治文明 政治制度 公共权力
  • 简介: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全面实施的扶贫战略,既是对过去扶贫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时效性、精准性、创新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导向,全面实施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政策体系、扶贫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战略。

  • 标签: 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 简介:找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学理支撑,明确所有制改革的性质、目标、原则和保障,关系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法性。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工具对当前我国所有制改革问题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所有制的本质由具体的历史现实决定,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应该由我国经济基础决定,其性质必然是实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分工和个别单位内部分工的历史形成,指出不合理的分工蕴含着剥削关系是导致人异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以合理分工为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为更高水平的分工创造条件;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激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实现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价值追求启示我们,在推进混合制改革中必须将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提高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作为目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法律和私有制有密切联系,私法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律的批判,制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法律,为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提供保障。

  • 标签: 混合所有制改革 性质 目标 原则 保障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实现党的领导,真正将党领导依法治国的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政治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立法体制,在法律的起草、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思想领导,用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涵养人民的精神家园。切实加强法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健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宣传机制,加强全民法治教育和学习;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组织领导,培养和造就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队伍。在各领域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政法工作中要坚持政法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依靠力量。

  • 标签: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实现方式
  • 简介:<正>矛盾发展过程问题,是辩证法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现根据《矛盾论》中的有关论述,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一、两个范畴的提出毛泽东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又说,“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发生斗争。”这里明显地包含

  • 标签: 同一性 发展过程 斗争性 矛盾发展 肯定方面 矛盾论
  • 简介: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总要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 标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之基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 先进社会生产力
  • 简介: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央苏区,战争频繁,生产力低下,经济枯竭,加之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多次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在经济上实行了残酷的封锁政策,给中央苏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新生的革命政权在这种内有困难、外有压力的极端艰难的条件下,

  • 标签: 群众生活 关心 中央苏区 革命政权 生产力 国民党
  • 简介:国有制实现形式的发展变化程恩富齐新宇吴集鎏国有制就是国家所有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财产权利关系。国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归属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的产权安排及组合,包括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权利束”的分割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为适...

  • 标签: 实现形式 国有制 国有控股公司 生产资料 相互持股 国有企业
  • 简介:民生问题既是关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不断保障民众生态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五位一体”布局,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要大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生态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要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生态民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 标签: 生态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 简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最高命题,是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价值基点与建构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目标。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相互结合的突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导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而也就是科学发展的现代性,必然是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 标签: 马克思 全面发展 现代性建构 核心目标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国家治理与建设理论与实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和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又要有主张、有定力,坚定制度自信、注重学习借鉴和坚持改革创新。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 治理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邓小平提出"小康水平"、江泽民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直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表明"小康"概念及其内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表明我党对"小康"的理解和把握不断从一个高度上升到又一个高度,从而有力地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

  • 标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 邓小平 “小康水平” 江泽民 “小康社会”
  • 简介:国家发展战略是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的核心。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从当代时代特征和我国最基本国情,从我们党的宗旨、理想和治国的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机遇,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完整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思想。

  • 标签: 国家发展战略 邓小平 硬道理 党的宗旨 根本任务 中国
  • 简介:<正>实践是人类的现实生存的基本活动,它不仅具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立体交叉、多层次积累的结构,而且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恒新恒异的创造过程。关于前者,我已写了《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予以澄明,现在再对实践的过程及其向审美活动的生成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说明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 标签: 审美活动 现实生存 审美需要 华中师大 审美图式 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