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科学发展观新构想,是对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的综合反映和对西方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南;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本”、“五个要求”,具有前瞻性、完整性、辩证性、针对性的特征,其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后发优势,走跨越发展之路;要落实这一“构想”,必须实现人、生产力、体制以及后发领域的革命。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乡统筹 可持续发展 精神实质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吹响了进军号。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回答了何谓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何实现中国梦等重大战略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动荡、多变、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和风险,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矛盾需要人类去面对和解决。贝克的“反思现代化”理论和“世界风险社会”理论为人类的生存前景敲响了警钟,而他提出的世界主义方案,对于化解和克服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建设一个统一、和谐、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显然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值得人们深思和重视。

  • 标签: 风险社会 世界主义 现代化 全球化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根基于和平、立足于大局、着眼于互利,提出了处理中国周边争端问题战略性思维的战略构想,其中'主权属我'是根本前提,'和平协商,合理解决'是第一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第二原则。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所面临的领土领海争端,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也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间领土领海争端中,和平协商是重要方式,合作共赢是重要理念,'不惹事,不怕事'是重要原则。伴随中国实力的增长,周边有些国家以'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将中国视为发展威胁,使我国的周边关系中出现了个别国家阻挠'和平协商'、排斥中国'共同开发'、扩大和强化非法占有有争议领土控制权等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仍然要坚持以邓小平处理周边争端的战略构想为指导,坚持'主权属我',强化主权行为;推进和平协商,治理合理解决;尽量以'共同开发'推动'搁置争议'的实现。

  • 标签: 邓小平 周边争端 主权属我 和平协商 合理解决
  • 简介: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对邓小平东西部共富构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时.重温邓小平东西部共富构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西部大开发战略 共同富裕思想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 简介:传统时代的生产空间主要在耕地上,而现代社会则集中在诸如工厂一类的职业化场所。这一空间上的变化使得职业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开来,同时,使得人们具有丰富意义的生产活动转变成为一种功能化、非人格化的"职业操作"。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高度职业化、操作化的职位,而且还创造了能够满足职位操作要求的劳动者。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力的商品化,即出售自己的职业操作,获得生存所需要的工资。生存此时不再具有耕地所保证的空间,而是成为一种与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市场体系之间的交换过程。

  • 标签: 职位 空间 操作 主体性
  • 简介:本文探讨了全球化、空间与战争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全球化意味着空间障碍的不断被克服,而战争是克服空间障碍的主要形式。

  • 标签: 全球化 空间 战争
  • 简介: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这个历史使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作出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具体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历程,就是围绕着推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展开的。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门槛上,回顾老一辈革命家为这个伟大战略的提出、完善所作的历史贡献,无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战略构想
  • 简介: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战略构想,其基本内容是:在革命中建设、以工业为重心、限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构想就其基本原则而言,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设想一致,但其政治指向性已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

  • 标签: 毛泽东 经济建设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王振民在《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l期撰文认为,如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克尔是毛泽东话语中的显性存在的话,那么60年代以前海克尔只是毛泽东话语体系中的隐I生逻辑或影子。从现有文本来看,海克尔及其著作在60年代之前毛泽东的文本中确实无迹可寻,好像消失了。但是,海克尔在60年代以前毛泽东话语体系是以不在场的形式在场的,而不是绝对的阙如。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构建遭遇海克尔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海克尔对进化论的发展和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第二,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袖人物,如鲁迅、陈独秀、刘文典等人,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话语空间 海克尔 《中共党史研究》 60年代 话语体系
  • 简介:西方自进入后现代思想发展阶段以来,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成为西方理论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大主潮,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乃至美学研究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其深刻影响,发生了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形成了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相较而言,'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批评(Spatialcriticism)'的命名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晚近西学思潮本有的文化语境,淡化了人文地理学(包括文化地理学)、批判人文地理学(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或称'新文化地理学')、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对晚近西学思潮的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晚近西学思潮整体特征的遮蔽和对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的失之偏颇。因此,有必要回到晚近西学思潮发生的文化语境,厘清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背景下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以期对学界所使用的晚近西学思潮理论术语描述进行理论校正,使其更加精准、全面。同时,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命名校正——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和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地理空间转向 地理空间批评 晚近西学思潮 批判人文地理学
  • 简介:本文讨论马克思和本雅明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和现代性的理论,并试图引进一条研究中国城市现代性及上海近代史的新路径。论文首先比较马克思和本雅明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观点。本雅明把现代性看做是灾难的和破碎不全的,并提出要"赎回"被历史遗弃的物质文化来作为批判动力。本雅明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为一种"自然历史"(naturalhistory)——一个不断回归原始的野蛮和破坏的历史。本文提出运用本雅明的以上理论来研究上海近代史(晚清时期),主要是重构一个城市空间和物质文化的主观认知图景。该图景体现了一个"混合型"的现代性,包含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殖民等不同因素。上海的殖民型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旧式村镇型的自然有机空间布局,生产出新的破碎而又流动的空间。这便是一个上海"新自然"(newnature)的历史,其中"自然循环"的旧传统被"赎回"来批判以发展为基调的现代性意识形态。

  • 标签: 上海近代史 城市空间 “混合型”的现代性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两个大局”是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部署。邓小平多次强调“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但分两步走,首先第一步“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第二步,“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 经济发展 共同富裕 对外开放 空间布局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生成与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它不仅回应与解构了以吉登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之境”的质疑,而且指出以技术、信息、设计等非物质性因素为特征的“空间经济”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作为资本主义延续的新动力,有效地缓解与转化了经济危机。这不仅促使历史唯物主义发生了空间转向,而且使社会批判理论转向了“空间生产批判”,并指出空间资本化的内在悖论预示着晚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界限。可以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根本上遵循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并最终与马克思的解放政治目标一致,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自我丰富的体现。

  • 标签: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空间经济 资本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批判视阈下的地理空间包含了诸多人化、意向性关系,其命运轨迹含蕴了从空间形塑、空间成长、空间异化到空间重构的内在演进逻辑。空间受到资本的控制并屈从于资本的逻辑,资本对利益的追逐直接塑造了资本主义城市化的空间面貌;剩余资本的第二循环、空间生产、弹性积累、时空压缩以及空间竞争等多种力量推动了空间成长;非对称交换关系下的资本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剧空间结构关系的异化;资本霸权的新秩序侵占了空间主权秩序并引发一轮轮空间危机,空间重构是反对资本霸权的必经之路。

  • 标签: 新马克思主义 空间批判 空间命运
  • 简介: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之时,后现代的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的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的空间解放的本体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解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 标签: 空间 列斐伏尔 福柯 鲍德里亚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学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如今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公共雕塑,到底是装饰了城市,从而成为城市个体情感记忆的诗意性空间联结和城市管理的审美治理性策略,还是作为城市的多余物,只是无端地占据我们的城市空间,直至让我们不快甚至窒息?本文将公共雕塑作为城市中的视觉政治与经济景观,运用空间政治批评的方法,努力呈现和折射城市雕塑背后隐蔽的复杂性运作机制及其与城市空间所构成的复杂性关系,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的公共雕塑的功用及其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性关系会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城市雕塑 视觉政治与经济 空间政治批评
  • 简介:当代帝国主义中,国家作为权力和国家内的资本有不同的运行逻辑,前者以一定领土为基础,资本则奉行无限积累和地理扩张。国家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它们相互支持可以形成霸权。资本虽然追求无限积累,但必有空间或者地理的限度。这就是危机的原因。

  • 标签: 新帝国主义 空间 剥夺性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