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严肃的、批评性的知识活动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开始",也不存在没有间断的连续性。观念的历史如此珍爱无穷无尽的传统的展现;阿尔都塞学派则偏爱把思想打断成为"错误的"部分和"正确的"部分的"认识论断裂"这种绝对主义;它们两者都不

  • 标签: 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 意识形态 威廉斯 文化主义 阿尔都塞
  • 简介:由于历史的主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执政党”的历史地位与“革命党”的政治思维的角色错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现时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共产党现时的历史任务,并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目标,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建设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循序渐进地实现了政治思维从革命党的“对立”与“务虚”向执政党的“中和”与“务实”的重大转变。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执政党 革命党 政治思维 角色错位 利益分析方法
  • 简介: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提倡农业规模化经营。然而,我们认为,规模经营对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发展并不重要。因为,从中国国情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受制于成本,而非规模;中国农业人口多,非农就业的压力很大;中国的人地资源比例不同于欧美,规模经营并不是我们的“中国特色”;从中国历史来看,小农经济一直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并且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为中国小农经济的再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小农经济并没有过时。

  • 标签: 规模经营 小农经济 互联网 大数据 资源禀赋
  • 简介:后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三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正>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为此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建立和完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呢?我认为首先要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党的

  • 标签: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加快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企业
  • 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是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性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是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是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一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 标签: 人文主义 思想脉络 思想本体 认识方法 当代形式
  • 简介:共产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对抗资本主义、批判阶级剥削、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理论,它是思想观点、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理想和实践运动的统一,其话语的所指和能指高度一致。但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中,'共产主义'话语的所指发生了变化,有从词源上取其'共同体'之意而取消公有制;有取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之意而视之为'乌托邦';有取其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运动之意而视之为'历史之终结';也有针对共产主义实践运动暂时的低潮而仅视之为理论'观念'。共产主义话语的四误读,其能指和所指分离,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论、制度和运动的内在统一。

  • 标签: 共产主义 话语 误读
  • 简介:大众文化长久被视为工业社会大批量制作的低质量文化产品,它有没有可能被定义为自下而上实至名归的大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模态和趋势受制于社会和时代的制约,但是它的大众社会基础本身是在不断酝酿着时代风尚。坎托和沃思曼以古希腊作为起点的《大众文化史》,因此值得充分重视。无论是希腊的奥运会,抑或19世纪这个小说的黄金时代,其背后的大众文化底蕴,应是清晰可辨的。

  • 标签: 大众文化史 坎托 沃思曼 希腊奥运 小说
  • 简介: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认识生产力,具体地讲就是要摒弃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动力观,确立生产力运动的内在动力观,亦即“生产力自己运动”观。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指的是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事物的发展是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即事物的自己运动。

  • 标签: 生产力发展 矛盾运动 动力观 唯物辩证法 矛盾观 物自身
  • 简介: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下,“公民正义”既是一整体性的观点,又是一个局部性问题。就解决公民正义问题的标准而言,在权利具有的优先性中,其来源是外在于某种排他性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共同体的;就公民正义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它与共同体正义是迥然不同的。在后现代自由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正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必须首先依赖于公共领域“去极权化”文化观的形成,依赖于对罗尔斯“重叠共识”的全新理解与诠释。当然,这并不否认,正常执行其功能的公民文化在动机与理解方面,存在着与共同体文化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公民正义 重叠共识 政治原则 民主政治 社会结构 制度建设
  • 简介:可持续城市经营的概念是城市经营理念发展与丰富的产物,其含义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或经济干预手段,促使城市各系统之间都能够协调稳定地发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经营具有多目标性,其中,良好的城市生态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目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产力的运行受到生态环境的恒定的制约。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其中包括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的政策环境体系和科学的消费结构等。

  • 标签: 城市经营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一、本质主体与形式主体。政治合法性在语言学意义上由两个固定词汇,即政治与合法性组合而成。尽管政治合法性本身的内涵大致稳定,但仅就语言学角度而言,政治合法性却仍然分别具有本质主体和形式主体两对立的主体关系。

  • 标签: 政治合法性 政治主体 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 政治权力
  • 简介:马克思一直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实证科学”,但他以辩证法构建的“实证科学”实际已经颠覆了传统知性科学的核心原则,是以“批判性”为核心特征的大写的科学。这种“批判的实证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研究领域知性方法的肤浅性,社会实在作为无限性的存在,不能由知性逻辑把握,只能在辩证法的批判逻辑中否定地展开。“批判的实证科学”既超越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科学范式,也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它作为“新世界观”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呼唤着一次新的精神革命。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实证科学
  • 简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化”促使其产生个体化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化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化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化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化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化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化、形式化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正>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说,可持续性已经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的一发展观.然而,如果我们对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伦理思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说,可持续性不仅是一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新的文明观.可持续性,是人类在工业文明走向新的文明转型期中的价值的基础.

  • 标签: 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 制度文明 文明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小说与历史是两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一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一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一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振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诚然.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但是,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来看,这种研究存在着五割裂.即“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割裂、“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割裂、“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割裂、“回到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的割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割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消除这五割裂。

  • 标签: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 五种割裂
  • 简介:理论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知识体系。其由始初的神学概念发展由概念、命题构成的知识体系经过了古希腊到近代的过程。理论是自然观或是世界观的系统形式,理论投射到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理论涵义的嬗变代表着一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而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性转换又影响着理论的属性和价值。因此,理论的嬗变与现代性的形成息息相关。近现代以来,理论和自然的双重“祛魅”使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使自然逐渐“祛魅”,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实践哲学就是要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恢复价值的完整性,恢复价值与自然的统一,即“复魅”。

  • 标签: 理论 自然 祛魅 复魅 实践哲学
  • 简介:目前全球化研究中充斥着一"全球化"意识,这是一虚假的"历史意识",它的实质就是为资本主义辩护。对"全球化"意识的批判,必须实现历史观的彻底革命,树立一新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是对全球化的一理论回应,也是对"全球化"意识的一历史观批判。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化”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