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9 个结果
  • 简介: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时期具有开创性意义,分别是:中共创建时期初步地确立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形成了中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红色基因”;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得到飞跃性发展,以其理论上的中国化、系统化和实践上的普遍化、常规化特点,标志着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了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党内政治生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创新。

  • 标签: 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形成 发展 创新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与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与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与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与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根·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下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简介:社会价值规范实践是现代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基本交往形态,其核心是公民权利、经济效率与个人自由的有机统一。因此,它们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底线。同时,也应是政治改革实践的立足点。

  • 标签: 社会规范 社会生活 公民权利 经济效率 和谐社会
  • 简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一部思想规范、行为规范,也是适用于各级党组织的一部组织规范。全面落实《准则》,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逻辑起点上,要明晰《准则》的历史地位和在党内法规中的地位。《准则》因党内外情况的变化而修订,与其他党内法规协同配合,助力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笼子。理论基点上,要厘清《准则》与《党章》的关系。《准则》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变化,《准则》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征程。实践支点上,要把《准则》的要求落在日常,加强对《准则》的研究。

  • 标签: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新时代 党内法规
  • 简介:政党建设有多种途径,从保障政党政治合法性角度看,加强政党伦理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而构建系统完整的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政党伦理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加强政党建设需要构建政治行为主体道德规范体系,亦即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是一个由政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构成的整体。我国尚未制定内容统一、结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与领导干部道德相关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颁布的规章之中,通过对这些规章中与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相关"关键词"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的十二个要素,构建起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到社会道德的完整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

  • 标签: 领导干部 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体系 政治道德 职业道德
  • 简介:当前,关于道德规范问题的探讨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共产主义的实现并不依赖任何道德规范性理念,而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任何道德理念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时代会接受不同的道德与价值观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不同的立场、地位出发,会拥有各自的特殊的道德观念;而无产阶级为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也会提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从单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讲,深入探讨道德规范问题是必要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道德规范 历史必然性
  • 简介: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展开。以当代理论文本学研究规范为参照,现有研究存在着欠缺现代文本解释学方法论的自觉性、实践关联性与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拘泥于反映论式研究思维、"独白式"研究视域凸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应深入思想史脉络、关注社会空间、秉持实践问题意识,并在这三重维度中生成其应有的方法论研究规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本研究 思想史
  • 简介: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贯穿于邓小平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宿;紧紧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构成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资源。

  • 标签: 邓小平 发展思想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利益 可持续发展
  •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发展内涵的研究也越来越充实。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把发展解释为,“发展既是一种物质现实,又是一种精神状态,通过社会的、经济的和制度过程的某些综合,社会取得了获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发展理论所要回答的主要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动力、道路和模式、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大规模的发展理论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许多学者把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作为发展的主要研究对象,涌现出多种发展理论。

  • 标签: 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 人类社会 第三世界国家 民族独立国家
  • 简介: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发展理论,其主要成果体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在理论方面它首先起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同时也积极地借鉴了现代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科学发展观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本国发展道路过程中收获的一项理论成果。又是现代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创新;它不仅推进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而且对于时代的发展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与中国当前特殊的发展现实最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发展理论。

  • 标签: 发展 经济一社会发展 现代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
  • 简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与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大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对“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历来发展战略思想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分析,找出它们的历史演变逻辑,无论对深化对我们党发展战略思想的认识,还是对椎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 市场经济 执政理念 发展战略思想
  • 简介:以科技促发展──邓小平科技发展观简论李东,王妍“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①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一贯坚持的以科技促发展的伟大思想。邓小平同志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的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呢?发展与科学技术是怎样一种关系?认真研究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

  • 标签: 科技发展观 科学技术 《邓小平文选》 促发展 邓小平同志 科技体制
  • 简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这一论述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发展观对于合理正确应用科学技术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

  • 标签: 科学技术 科学发展观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 简介: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党和国家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为标志,实践着“两个基本方略”,即以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方略”和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方略”。前者是应对知识化的全球竞争新挑战的科学抉择,后者是追求发展的知识化与人民化相统一的科学抉择。两个基本方略的统一,蕴涵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的实践创新。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科技发展观 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普及
  • 简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决定人的发展向度和发展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引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又分别从人的劳动及潜能的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以及“每一个人”的发展等多重向度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包含着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本意蕴,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宗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指南。

  • 标签: 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价值指向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对恩格斯的社会历史"合力论"的自觉与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标签: 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合力论” 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