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自然与历史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将自然与历史关系置于人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这是"自然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圣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特殊性和狭隘性而使之成为普遍性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性政治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蕴含着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独特理解。建立在人类史从自然史中不可逆转地分离出来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目的性活动局限,预见了改造自然收益无法补偿代价前景。更重要是,他们指出,由于现实中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复合权力结构所固有的不平等特征,所谓自然复仇又不是平等地施加于人类全体。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紧张关系,必须以改造人类社会权力结构作为不可忽略前提条件。

  • 标签: 人类史 支配自然 自然复仇 权力结构
  • 简介:生态文明虽然是对大工业资本时代在场方式某种超越,但是背后仍然可能隐藏着资本创新逻辑故事。在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地位旧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曾经是反生态,资本疯狂逐利曾经是造就生态破坏主要原因。然而,以后工业文明为主导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以各种节约型、高科技、生态化产业为主导,表现为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领域绝不是阻挡资本逻辑深度进入天然屏障。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将成为推动生态建设强大历史动力;生态产业成为资本创新逻辑必然产物。绿色资本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现实。深绿思潮是生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生态社会主义预言“生态是资本主义天然屏障”判定是对资本创新逻辑严重误读。但是,生态发展最终目的与资本生态逻辑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对立。我们需要全面历史地重新反思生态文明与资本创新逻辑之间辩证关系。

  • 标签: 生态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生态逻辑 批判
  • 简介:市场制度既是对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观构建社会体制回应,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秩序构建核心。市场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作为西方经济制度核心市场制度.与政治价值观内在勾连却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起来。市场制度历史生成是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主体逻辑之一.暗含了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双重使命,但其乌托邦本质已被实践所证明。对西方市场制度形塑历史考察分析.有助于恰当评析西方市场制度以及科学定位中国市场改革进程。

  • 标签: 市场 市场制度 资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毫无异义,历史概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然而,对它理解却并非毫无疑义,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概念。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概念时候,很少直接由其历史概念本身逻辑切入,多是由物质生产、交往形式等概念切入,这就导致了对历史概念本身逻辑某种程度上忽视。本文从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逻辑向度切入,认为在《形态》中,马克思研究历史概念思路是在三重逻辑向度中蜿蜒前行,一是客体向度,二是主体向度,三是批判向度。这三种向度是相互缠绕,在批判中厘清历史与自然、历史与社会等客体关系,在批判中廓清历史主体创造历史现实关系,在批判中划清与所谓人本主义、"真正社会主义"、青年黑格尔派历史观界限。这种逻辑向度上全面覆盖,保证马克思凝练出了科学历史概念。

  • 标签: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概念 客体向度 主体向度 批判向度
  • 简介:当下中国实践哲学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学术成果,但是,它还处在开创阶段,在一些基础性和前提性概念上,学者们还没有达成基本共识,还处在自说自话和纷争不息状态,有鉴于此,为了推进实践哲学研究,需要做五对必要区分:按照实践主体不同,区分为经验、道德和本体实践;当人们在本体层面上使用实践概念时候,由于本体预设不同,他们实践哲学也可区分为生存论实践哲学与超验论实践哲学;从实践哲学讨论与具体实践情境和实践行为关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形式实践哲学与质料实践哲学;就一种实践理论所反思对象是否涉及一般意义上实践本身,这个问题可以区分为元实践学与部门实践哲学;而就道德实践哲学而言,我们可以按照道德实践哲学善恶判断标准不同对这些道德实践哲学进行分类,区分为结果论实践哲学和动机论实践哲学。

  • 标签: 实践哲学 本体的实践 超验论的实践哲学 质料的实践哲学 元实践学
  • 简介:中国道路一个鲜明特色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样逻辑,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也开创了中国特色军队和国防建设道路。这不仅不同于一般现代化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讲,也具有鲜明特色。在党的领导下,军队建设和发展有机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目标,把富国和强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空前伟大贡献,是中国道路重要组成部分。不深刻理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就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道路,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 标签: 党的领导 政治建军 中国道路
  • 简介: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再度兴起,其中原因值得思考。本文认为时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热播与题材中潜藏着精神诉求、观众共同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相关,也与电视剧互文性传播与接受环境、制作方改变思路、播出平台鼎力支持有着必然联系。当然农村题材不是电视剧创作全部、荧屏多样化是电视受众需求多元化必然走向。然而,实现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主流意识形态"平民化"表达、以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复杂、矛盾生存状况和情感状态为视点,应该说正是当下电视剧创作"接地气"一种新策略和新路径。

  • 标签: 农村题材电视剧 再度兴起 《平凡的世界》 思考 新畅想
  • 简介:《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都是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实践斗争中写成。这四篇著作,旨在探索如何认识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努力解决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以《寻乌调查》为主体中央苏区调查,既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毛泽东提出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理论和政策。

  • 标签: 毛泽东 中央苏区 奠基之作 寻乌调查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方针,以此作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工作内容,以便处理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关系,创新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围绕“混合所有制”命题,理论上还存在一定认识差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坚持公有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实践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以一种什么样图像展开?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改革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改革深4157对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可以为稳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贡献思想力量。

  • 标签: 混合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 资源配置方式 所有制实现形式
  • 简介:建立联合政府主张,是以毛泽东为核心中共中央为争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并在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而提出并力争实现战略性主张之一。其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作用。本文主要从建立联合政府主张提出历史背景;建立联合政府主张正式提出;力争实现建立联合政府主张等方面对论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毛泽东 中共中央 联合政府
  • 简介:《生死疲劳》生动描述了中国农村50年历史壮阔画卷,塑造了大量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丰富、深刻主题与思想。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通过对蓝脸形象塑造来唤醒和歌颂公民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对自己生命主体权利充分意识,是在给蓝脸这样生命主体精神捍卫者唱下一曲赞歌。而它透过叙述同时也表达了另一个重要主题,即在私人领域,在我们通常所说涉及道德伦理日常生活领域,对人德性诉求与人动物性存在空间同时予以承认问题。虽然通过蓝解放新恋情突出传达了对人动物性存在空间承认和追求情爱个人权利肯定,但小说当然并不否认人更高精神追求必要性。关于互助一些独特安排,主要就是这样一种终极关怀动机表达。

  • 标签: 《生死疲劳》 公民个体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终极关怀
  • 简介:"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最高命题,是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价值基点与建构社会主义现代性最高目标。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建构相互结合突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全面发展论。"人全面发展"就是指导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现代性,以人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而也就是科学发展现代性,必然是和谐发展现代性。

  • 标签: 马克思 全面发展 现代性建构 核心目标
  • 简介:《理想国》第1卷提出了"什么是正义"问题。整体来看,苏格拉底将正义把握为一种圆满思,因此,他能针对不同正义表述,提出自己论证。从人与人交往来看,正义是个人生活基础;从城邦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看,正义是城邦和谐尺度。正义抵达整体善,又不侵害个体善。正义本质性思考为立法提供了根基,并保障了公民城邦生活稳定性和长久性。

  • 标签: 正义 建构 本质 圆满的思 尺度
  • 简介:邓小平是一个终生为党和党事业而奋斗伟大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离开领导岗位之际深入思考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前途命运大问题。他留下“政治交代”是留给党一份极其珍贵思想财富。本文深入探讨了邓小平做“政治交代”原因及具体内容,剖析了他提出“治国必先治党”理论内涵和内在根源,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在新时期治党、管党根据、任务和途径。联系邓小平“治党论”来领会他“政治交代”、以他“政治交代”为脉络研究他“治党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他治党思想具有极其丰富内容,是我们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科学指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交代 治理国家 治党论
  • 简介:鲍德里亚在使用消费概念来构建对消费社会批判时,仅仅将批判停留在文化表层,他忽略了产生这种消费文化物质基础。因而在鲍德里亚那里,生产理论和消费活动是割裂。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理论形而上学性质,反而企图使用符号这个功能性表称整合人与物世界,并将物和人作为符号系统产物来看待。这可谓是一种黑格尔客观精神唯心论变种,因为它忽略了消费社会现实经济状况,从而忽略了人生产实践活动。而这一点却恰恰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体现出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鲍德里亚做法背离了马克思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唯物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符号消费理论批判力度。

  • 标签: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异化 符号消费 形而上学
  • 简介:《井冈山斗争》重点强调了工农武装割据必须具备条件,并就此对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做出坚持在湘赣边界进行武装割据战略抉择。毛泽东热切期望中央能够"充分具备""工农武装割据""重要思想",迫切希望中央支持红四军坚持湘赣边界割据。学术界流行从《井冈山斗争》"得出中国红色政权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结论"观点缺乏足够依据。

  • 标签: 《井冈山的斗争》 毛泽东 战略抉择
  • 简介:手迹反映了毛泽东人生起伏脉络,见证着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也见证着他情感与艺术发展、变化历程。因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手迹观察、研究和分析毛泽东精神世界,包括毛泽东梦想、情感、思想和精、气、神。

  • 标签: 毛泽东 手迹 精神世界
  • 简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提出来,并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作出巨大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观灵魂,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理念、以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作为检验形式理念和以人民利益为取向共产党员道德准则。为民谋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核心。坚持好毛泽东党宗旨思想,有利于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有利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关系,有利于为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提供思想保障。

  • 标签: 毛泽东 党的宗旨 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