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图斯特在给予蔑视身体的人以唯一忠告——这忠告完全可以通过上下文前后一致地推导出来,即让他们变成“哑巴”——之后,引用了一个孩子的言论,虽然他完全了解,这其实是大多数成年人会使用的说话方式:“‘我是身体和灵魂’——孩子如此说道。为什么人们不像孩子这样说呢?”(39)

  • 标签: 身体 图斯 演说 理性 说话方式 上下文
  • 简介:柏拉图的作品《克斯》描述的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克斯和尼基阿斯之间的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的引导和反诘中,克斯和尼基阿斯的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对勇敢的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的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的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的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的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的秩序。作为灵魂秩序的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的。对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克斯》暴露了他们的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的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正>顷接惠寄今年7月5日在第20届国际名人年会的讲话《东方文明的复兴与国际交往的发展》,读后觉得甚好。您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从隔绝走向融合的趋势,从而提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课题。您又作为一名时刻关注中国巨变和积极参与这一伟业的海外华人,把目光投向21世纪,为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十分值得钦佩。

  • 标签: 东方文明 国际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读后 姚美良 积极参与
  • 简介:《中论》广说诸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的两难困局来说诸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的缘起上显示诸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竞义。龙树依世间共许的“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 标签: 中论 缘起 诸法不成
  • 简介:《黑格尔哲学批判》与《克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克罗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尼宾的“交叉说”,即《克罗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 标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
  • 简介:在救世理想与现实苦难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如何安置自身的欲求,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东荪主张搁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直面问题本身,选择最适宜、最具效益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并探讨了社会主义理想与基督教理想的相通之处,以及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同的“观念基型”。东荪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并未能帮助他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随着条件的改善,他的前期探索的理论意义逐渐得到彰显,并成为后人宝贵的思想资源。

  • 标签: 张东荪 社会主义 实业救国 基督教 民主主义
  • 简介:中国人对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问题的普遍关注,是在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暴行的激愤中产生的。随即《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开设的“中国对策与选择”栏目,围绕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展开了专家与大众都积极参与的大讨论。讨论中出现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中国在

  • 标签: 道德理论 国际法 国际道德规范 对外权力行为 对外政策 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