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3 个结果
  • 简介:两晋招隐反映了诗人在残酷现实中对自身出处问题思考,同时深深地留下了当时不同流派玄学思想烙印。就思想背景而言,招隐出处对立、尚隐弃显与王弼以无为本、因循"自然"思想密切相关,而它调和出处、显隐存心则与郭象"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思想极度吻合。但是,招隐显示思想理路并不能说明其作者就是这一派思想坚守者。事实上,对不同玄学思想接受和对出与处看法,在他们思想里贯彻得并不彻底。

  • 标签: 玄学 招隐诗 反招隐诗 出处 内在理路
  • 简介:《荷尔德林和诗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思想和荷尔德林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中心诗句为提示,将本质性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问”即存在本身“显一隐二重性运作”不可同一“相关性”上来思索“本质”,为我们理解人本质、大地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 标签: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诗与哲学之争 诗的本质
  • 简介: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关于“浪漫理论旨在强调精神自身发展、变化,反对当时站在强势地位理性主义哲学关于把历史纳入逻辑形式框架中诠释,突出了历史偶然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等特质,把历史视为变化着生命体运动。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行动”哲学,目的在于使传统哲学在其自身内所不可克服主客关系矛盾在有限和无限永恒“生成”中达到统一,其方式是采用“断片”形式以对抗理性主义“体系”,他主张和理论诉求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历史哲学所继承。

  • 标签: 浪漫诗 历史 生成 断片
  • 简介:”是德国早期浪漫派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政治理想,二者之间关系在于弗·施莱格尔以“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与共和主义逻辑与历史维度可以看到,弗·施莱格尔把“共和主义”解释为一种历史发展秩序,是“形而上学。而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实质,是对知识论形而上学批判,是以“方式追求人完整性。因此,在“”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二者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施莱格尔关于进步与反思观念。

  • 标签: 共和主义 形而上学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等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人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个性?人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是研究人个性需要首先回答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个性”合理观念。

  • 标签: 个性 抽象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和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道德观,并指出了他这一带有解构意图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该文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西学之意识形态智能本质,其引导方向,在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主宰,在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主宰,因而,它们普世“唯一”是虚假,退而求其次“最好”显示着“最强”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历史应该结束了。

  • 标签: “西学东渐” “智能” “智慧”
  • 简介:最近,读到胡潇同志新著《思想哲学》,这是他在文化现象研究中作了漫长学术游历之后,于新视界推出又一部力作。洋洋四十万言专著,凝集着作者学术理想、追求和责任,但更多是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呐喊、批判、探索和建树。他

  • 标签: 胡潇 《思想哲学》 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 创造性劳动
  • 简介: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栻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南宋 湖南书院 理学 传播
  • 简介:<正>在近代哲学史上,休谟看到了人类理性消极一面和局限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辩护归纳法或一般扩展性推理疑难。他认为,在人经验里,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足以辨明必然联系或因果概念是正当合理。因而,人们不能由原因必然地推知结果,不能为因果关系辩护。扩展性推理或称扩大知识推理是以其结论内容大于诸前提合取内容为特征,

  • 标签: 中介逻辑 归纳问题 归纳推理 逻辑系统 推理规则 合取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神性之“看”宣告自己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对立。西方哲学是“看”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相”论。评论这类哲学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教育第一任务是阻止奥斯维辛重演.“奥斯维辛之后教育”主要是指两个领域一是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二是普遍启蒙,它创建出一种精神、文化和社会氛围,以阻止奥斯维辛灾难重演.对抗奥斯维辛定律唯一真实力量就是“自律”,也就是反思、自决、不参与力量.

  • 标签: 奥斯维辛 教育 操控型性格 冷漠
  • 简介: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人一致:个人不幸不应归咎于命运或神,而应归因于自己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与荷马史诗和戏剧联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错误理解命运原因。尽管哈姆雷特对命运看法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但他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则显示了他与马基雅维利差异。

  • 标签: 哈姆雷特 命运 天意 马基雅维利
  • 简介:数学素质教育(MathematicalEclueation)现在已成为一项独立社会活动,理论上则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不能不涉及人认知,不能不涉及认知理论。实际上,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教育”下一种认知过程。所以,数学素质教育与认知理论有密切关系。

  • 标签: 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 数学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创造性思维
  • 简介:假定一个人严肃地对待哲学,那么任何试图比较卡尔·雅斯贝尔斯与马丁·海德格尔作法都难免显得十分可疑。也许,甚至将比较方法列入哲学工具之标准目录也显得可疑,但是,那些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们却常为这种方法所提供巨大解释收益而辩护。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某个思想家计划诸因素和契机基本上是陌生而不可接近,但是,至少其中能被掌握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使用比较方法富有成效地让渡给我们

  • 标签: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傲慢 思维 批判 比较方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及海德格尔对其评论分析,试图证明西方形而上学根源就包含在哲学这一人类活动本质矛盾中,根本说来包含在“存在”和“存在者”互相“混淆”、“颠倒”和“替补”之中、因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想要拒斥形而上学的人都不得不拒斥哲学本身;而反过来,任何一个还想进行一种哲学思考的人,包括海德格尔在内。如果不想沉入东方式“无言”和沉默的话,最终也都不得不走上形而上学之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而上学真正是人类哲学思维摆脱不了命运。

  • 标签: 西方 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存在
  • 简介:在"生命"反抗"形式"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内在"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精神途径,就是将"灵魂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形而上学宗教性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关键。

  • 标签: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性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 简介:亚当·斯密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观点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物关系”遮蔽了现实“人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关系”背后“人与人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自由自觉本性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