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正>《管子》是一部具有丰富的经济思想的中国古代典籍。本文仅对书中有关充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作以探讨。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管子》把土地看成是万物的本源,“地者,万物之本原。”(《水地》)土地的功能就是生养万物,“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天生四时,地

  • 标签: 农业生产 管子 资源发展 土地要素 充分利用 土地资源
  • 简介:在现代社会里,科层化与技术化作为社会整体合理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在制度上和结构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层体系必然带来技术化,技术化是科层体系的组织和行为特征。技术化本身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层体系,而科层体系内部的自我约束也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所有的政治目标和要求都只能在这个体系之外形成,并且通过自主的外在力量来监督科层体系予以实现和落实。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政治日益技术化,而这个趋势同时又与高度的科层化结合在一起。

  • 标签: 政治目标 技术化 合理性 意义 现代社会 行为特征
  • 简介:<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标签: 心理换位 “忠恕” 思想道德教育 人际交往 教育对象 心理位置
  • 简介:韦伯对儒家合理性的判断是含糊的。哈贝马斯认为合理性有认知和伦理两个方向,儒家文化有认知合理化潜力,但他没有考察儒家文化的伦理合理化。分析韦伯和哈贝马斯的合理化概念得出社会学合理性分析框架:即经验普遍准则的确立或知识论证之主题和主客体关系之预设。不同社会学合理性其预设和知识性质不一样。既有主客对立和客观知识的对客观世界认知取向的工具合理性,也有主客对立和外在规范知识的对社会世界伦理取向的形式合理性和策略合理性,还有主客统一和内在规范知识的对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伦理取向的交往合理性。儒家文化是伦理文化;天人合一是其预设;重内在主观知识,轻外在客观知识是其特点。伦理文化缺少主客对立,无法建立客观知识和外在规范知识,客观世界的认知合理化和社会世界的客观伦理合理化潜力低;但其建立起主观的内在规范知识,具有一定的主观伦理合理化潜力。儒家文化在认知和伦理两个方向都具有合理化潜力;且由于其入世态度,其合理化得以实现。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分别在认知和伦理上合理化潜力高,但直到宗教改革赋予其入世态度,其合理化潜力才得以实现。

  • 标签: 社会学 合理化 儒家
  • 简介:齐国国土面积广大,耕地资源丰富,自太公封齐至于汉,经许多代统治者的积极倡导,民众的奋发开垦,终成司马迁所谓“齐自泰山之属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之形势。一、太公封齐之初,所据国土很狭隘。《孟子·告子》中所谓“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其范围...

  • 标签: 土地资源开发 齐国 《史记·货殖列传》 滨海盐碱地 耕地资源 齐太公
  • 简介:寻求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合理的理论方式必须立足于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实践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范畴;理论思维只是实践的一种方式,并不能获得一个外在于实践的'阿基米德点'.因而,实践哲学的理论活动便只能是对生活世界内某些成为'问题'的有限方面进行批判.实践哲学的理论方式蕴涵着一种新的真理观,即批判的真理.这种真理源于生活世界存在的事实性,并作为理论哲学真理符合论的超越.

  • 标签: 理论方式 合理性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批判 真理观
  • 简介:为了对内涵主义解悖路径进行反驳,证明信念悖论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自指,美国学者孔斯严格建构出一种不需要自指的悖论,史称“盖夫曼-孔斯悖论”。他指出,只需要两个断言与四条认知逻辑公理模式,即可在不使用语句谓词的情况下构造此类悖论。盖夫曼-孔斯悖论的本质涉及了“合理行动”,是一个异质于认知悖论的严格的“合理行动悖论”。这种指认使得逻辑悖论研究与当代行动理论及行动哲学研究的深层关联得以彰显,同时也是对出现在决策论与博弈论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疑难的逻辑抽象,并且为阐明这些难题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 标签: 认知悖论 美国学者 认知逻辑 哲学研究 行动理论 逻辑悖论
  • 简介:明清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著述大量出现,汉语伊斯兰教在很多非基本信仰问题的思考与表述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清代后期,以蒋湘南与蓝曦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学者,系统利用熟悉的易学资源阐释汉语伊斯兰教思想。其中蓝曦在《天方正学》中,发展了王岱舆、马注等人已经开始的以回释儒的传统,大量利用卦气说、伏羲画卦说、易象说与太极化生宇宙说一套易学话语系统,作为建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的重要资源,这可以看作易学在清代的一个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中国思想史上格义的传统、易学强大的阐释空间、伊斯兰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沟通之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明显有苏非气息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天方正学》 易学 以回释儒 伊斯兰教中国化
  • 简介: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曾经成为古代文人画品评的最高标准,近年来逸引起了很多学者研究的兴趣。但是,关于逸在中国近、现代的衰落问题却很少有人涉足。文章试图从精神层面、品评层面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层面来系统探讨逸衰落的原因。

  • 标签: 程式 有法和无法 出世和入世
  • 简介:民办教育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利益,必然导致伦理冲突,关键是制度伦理、组织伦理直至个人的道德建构。

  • 标签: 契约伦理 价值冲突 伦理建构
  • 简介:领导美是社会美的高级形态,真善美是领导的最高境界,领导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审美形态.领导美学命题把美学对人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也更能体现领导学的本质和目的.

  • 标签: 领导 艺术 美学
  • 简介: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 标签: 陈庄城址 社祭 城址性质 别都辅都
  • 简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需要合理的制度供给和相应的制度变迁。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政策推动阶段、政策法律化开启阶段、政策法律化深入阶段和政策法律化完善阶段。通过对各阶段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结构和实施绩效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今后制度变迁的发展路径应更注重法律合理化、类型化变迁和政府守法等方面的改良。

  • 标签: 制度变迁 产权结构 政策法律化 发展路径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法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法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法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法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法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诉前保全制度若干问题探讨方明王玉琦我国的诉前保全制度是财产保全制度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民事、经济纠纷的出现,民事、经济诉讼案件中案件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运用诉前保全制度已成为民事司法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诉讼程序,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 标签: 诉前保全制度 被申请人 财产保全制度 若干问题 利害关系人 合法权益
  • 简介:关于行政规章规范化问题的探讨程干远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给政府的法制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转轨过程中,鉴于市场经济对法制保障的客观要求,当前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

  • 标签: 行政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 规范化问题 行政立法 法制建设 政府法制
  • 简介: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利益主体理论产生背景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中利益主体的构成,指出利益主体协调机制是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的途径和基本保证。这一机制的核心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和激励、分配机制。

  • 标签: 利益主体理论 旅游利益主体 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