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11月2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所长、荣誉学部委员陈筠泉编审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局、国际合作局、政治学研究所等单位及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有关人员、媒体记者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经济文化交流 学术研讨会 丝绸之路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文明
  • 简介:最近,姜颖先生送给我一本她的新著,题目叫作《山东丝绸史》(齐鲁书社2013年12月出版),我很高兴。首先是她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科研上又获得了新的收获,取得了学术研究的崭新进步;其次是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发达地区,《山东丝绸史》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其价值和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两项收获,于公于私都足以可喜可贺。欣喜之余,以为有些话可以写出来,一方面希求获得在相关朋友、同仁们指正过程中的思想进步;一方面也希望借此而与姜颖先生共勉。

  • 标签: 丝绸史 山东 成果 学术研究 齐鲁书社 教学工作
  • 简介:本文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华夏歌唱史进行了初步梳理,撷取其独具特色的鲁、齐、楚文化语境中的歌唱艺术予以分析,并确立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的典型意义。同时,对歌舞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在人类早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价值,作者也予以初步考量与评析。

  • 标签: 华夏音乐 《诗经》 《大风歌》 《成相》 歌舞
  • 简介:东夷文化是华夏东部族群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东西部地域邦族融汇而成,东夷是华夏文化的东部源地.从考古看,苏北、淮北一带的史前文化与山东史前文化相同,为同一文化系统.今天的东北,包括辽河、黑龙江流域,同山东文化密不可分,应归属远古东夷族群.族外配偶婚是东夷与华夏西部族系的联系特点.炎帝蚩尤氏,是今天江南苗、瑶各族的先祖,是苗人的族神.齐桓公改革完成华夏融合,华夏融合使华夏民族的同归性强烈,地域疆土的中国认同性强烈.推动富民养农政策让农业发展,是保障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基础.华夏融合统一才能造就中国,才能使中国发展强大.

  • 标签: 东夷 齐文化 华夏融合
  • 简介:李伯元的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的李伯元,不是梁启超那样的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的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的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的广泛影响。李伯元,名宝嘉,又名宝凯,伯元是他的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本文拟对南宋杨慈湖的重要哲学文献《绝四记》进行重新解读,试图打开领会慈湖思想的新境界。本文认为,杨慈湖的哲学,存在着一个"一"—"心"—"觉"的动态结构,而《绝四记》这篇文献,则代表了这一动态结构的基本完成。慈湖关于"绝四"的讨论,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心"与"一"的纯然相契而实现"觉"的途径,是为通达于圣人之境的光明道路。

  • 标签: 杨慈湖 《绝四记》 “一”—“心”—“觉”
  • 简介: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假设和“扩大内需”对策一再地被经济现实所否定,供给学派思想精髓越来越多地被当代经济现实所印证。当前危机全球化和纾困长期化的现实表明,可持续增长动力的培育在于通过向要素投资形成有效供给,用有效供给来创造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在发展的意义上体现为供给的品类决定了可供需求的品类,供给的质量决定了可供需求品的质量,供给的产业生态决定了需求的社会生态,供给环节的收入分配决定了有效需求的结构。驱动供给提升的关键在于要素。在要素重估阶段,高质量要素能够参与到GVC更高端的分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形成消费能力。这一良性循环的形成是中国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必由之路

  • 标签: 供给学派 有效供给 对要素投资 内生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