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0 个结果
  • 简介:  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首先了解这门科学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知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借鉴古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不了解当前这门科学的前沿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 标签: 中国孙子 孙子学史 学史弁言
  • 简介:《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观。正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

  • 标签: 《资本论》 现代社会 哲学思想 马克思 史观 运动发展
  • 简介:一这实在是一本最好的中国哲学,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精彩,为别的中国哲学所不能及。如说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书中是空前的,实非过甚其词。这实在是近年来出版的一本极有价值的巨著,的确能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作一个最清楚的最精审的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叙述。读了这本书便可以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有一种整个的明确的了解。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思想 读法 内容 发展演变
  • 简介:10月初刚从美国回来,第一个重要的学术信息是,受到了批评,同事和学生们互相传递着消息,但大家都未看到原文.我一方面口头说学术批评是正常现象,另方面内心里也不安.好在①学术顾问章开沅先生已先得到了这一期新刊,打破午睡的习惯,仔细读了两三遍,觉得应该有所回应.

  • 标签: 学术信息 消息 内心 学生 先生 学术批评
  • 简介:19世纪以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比照西方逻辑,仅仅将先秦的名辩学看成是中国逻辑的主要部分。其间虽有对《周易》的涉及,但也是浅尝辄止。本文从《周易》经、传产生的年代,特别是《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逻辑内容与先秦名辩逻辑的代表人物孔子、惠施、邓析等人的思想对比,说明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得出《周易》的经、传发轫了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类理论,而名辩学尤其是墨家辩学的推类理论则是对自《周易》以来的推类逻辑传统的总结和提高的结论。

  • 标签: 易学逻辑 名辩逻辑 推类
  • 简介:<正>中国逻辑发轫于何时?开创者是谁?我国逻辑学界对此似有定论。目前已经出版的几本有影响的中国逻辑专著都认为中国逻辑的开创者是春秋末年郑国的邓析。笔者认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的观点与史实不符,因为邓析的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的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的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的产生、"正名"理论的提出和《论语》中的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证孔子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开创者的地位,并对"邓析开创中国逻辑"的几条主要论据作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开创者 逻辑思想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 简介: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①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一般较注意智力开发,而忽视人才资源中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人格资源的开发问题。...

  • 标签: 人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现代人格 人格类型 自由人格 社会现代化
  • 简介:高怀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首次出版于台湾1970年)。全书共21万字,246页,对先秦易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该书共分七章:第一章详细地辨析了“易”字在未被采用为易学名称之前的本义,即“更换、改变、代替”,以及“易”作为易学名称之后的五方面意义,即易道、易象、易术、易数和易文字。第二章分析了先秦易学的特色,并将先秦易学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符号易时期、筮术易时期和儒门易时期。

  • 标签: 易学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先秦 “易” 名称 易道
  • 简介:赖贵三主编,台湾里仁书局2005年2月出版。全书40余万字,631页。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为“历史考述实录”,客观陈述了台湾易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将其划分为三阶段七时期,并附录多篇整理资料,以供参考。分为三部分。一是研究成果述略,收集了海峡两岸学术界关于“台湾易学”的研究成果共12种,依论述年序排列,并做了简要的介绍。二是面向分期简论,把台湾易学研究和发展分为学院派、学会派、

  • 标签: 易学史 台湾 研究成果 2005年 客观陈述 海峡两岸
  • 简介:“忠”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忠于民众发展成为规范所有社会成员关系的道德规范,并以“忠于职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对“忠”德内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疏理,并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我党建立之后,不仅汲取了“忠”的精华,而且对其进行了有力的发展和理论升华。

  • 标签: “忠”德 忠于职守 公务员
  • 简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其法律精神与法律艺术在世界上堪称独树一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力量和社会历史惯性机制,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法律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延续。有鉴于此,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价值进行深入观照和审视,进而进行创造性转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传统法律文化 价值 转换
  • 简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n)的思想方式,它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排除任何立场和先验性假设,在回复性思考的过程,重新决定事物的秩序与因果关系,并以此建构整个意义的内容。”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中国文明 主体性 学时 叙述 理学传统
  • 简介:本文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华夏歌唱进行了初步梳理,撷取其独具特色的鲁、齐、楚文化语境中的歌唱艺术予以分析,并确立其在中国音乐发展中的典型意义。同时,对歌舞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在人类早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价值,作者也予以初步考量与评析。

  • 标签: 华夏音乐 《诗经》 《大风歌》 《成相》 歌舞
  • 简介:启蒙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命运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问题:从应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实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过程 命运问题 应然 实然
  • 简介: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和哲学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和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 标签: 中国现代 保守主义 思潮 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