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近代洋务官员在举办洋务的过程中,多次受到言路方面的反对阻挠,人们称此是顽固派的愚昧无知.这一解释似乎忽略了这一现象背后更深刻的文化因素.一洋务运动第一次遇到公开激烈的反对,是在增设同文馆问题上发生的.同治五年十二月,恭亲王奕(讠斤)上奏朝廷,要求在同文馆已有的三馆之外,另增设一馆,“咨取进士、举人、恩、拔、副、岁、优贡生,并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及由前项出身之京、外各官,考试录取留学……聘请洋教习,教授天文、算术、格致、制器”,奕(讠斤)等人自信地认为,此项进取之

  • 标签: 洋务运动 文化意识形态 洋务官员 儒学 儒家伦理 李鸿章
  • 简介:哲学具有三种基本形态,除了论坛哲学、讲坛哲学之外,还有实践哲学,亦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所奉行的哲学(“伦常日用之道”)。哲学研究也好,哲学教育也罢,都需要通过实践哲学产生效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作用。就此而言,哲学本身确具有教育(“教化”)功能(“无用大用之用”)。只不过哲学教育是相对于哲学研究而言的,讲坛哲学是相对于论坛哲学而言的。

  • 标签: 哲学教育 历史 现状 论坛哲学 讲坛哲学 实践哲学
  • 简介:目前中国学术界的礼学研究既处在一个非常难得的恢复期,又处在不知何去何从的摸索期和混乱期。近年来,经学研究逐渐得到各领域学者的重视,而礼学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其中的一个焦点,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在现代中国学术界,虽然经学一直处在相当边缘的位置,但相关的古典文献研究从来没有彻底中断,这一条活的学脉构成了今天激活礼学研究的直接源头。

  • 标签: 礼学研究 中国学术界 古典文献研究 经学研究 恢复期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和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的道术,其道“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本研究从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关系类型划分入手,指出了高水平独立学院的概念及其与母体高校的密切合作关系;从产权过户困难、办学依附过大、办学投入不足、办学特色缺乏等4个方面探讨了高水平独立学院的发展瓶颈;接着从稳定发展须依托母体、品牌建设须独立自主等4个方面探讨了高水平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提出,高水平独立学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强化内涵建设,借助母体品牌来逐渐发展壮大并创建出自己的品牌和优势,最终建设成为高质量独立学院.

  • 标签: 高水平独立学院 母体学校 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
  • 简介: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儒学在未来的生存形态,在于根据儒学的特质和中国人生活世界的变化,重建人生儒学,进一步发展文化儒学和形上儒学,做好社会儒学、政治儒学资源的转化。

  • 标签: 儒学思想 人生哲学 考据学 形而上学 社会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出现的一大学术景观,就是“中”“西”“马”这三大思想学术传统的对话。时至今日,各方学者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且已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合理分化和开放的表现,又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跨人现代性大门,尚未完成的社会转型也将由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相互转化这一新的时代趋势,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使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构高度地关联起来。为了顺应并实现这一客观要求,我们就要大力开发和调动各种思想学术资源,特别是促进“中”“西”“马”这三大学术传统的交流对话,在理论上推陈出新。这里要辨析和解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中”“西”“马”的对话何以可能?

  • 标签: 交流对话 “马” “西” “中” 现实要求 未来前景
  • 简介:随着人们休闲观念的逐渐转变,休闲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时间配置、休闲与个人发展、休闲与家庭时间配置、休闲与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对国内外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加以梳理和总结,旨在系统分析休闲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研究逻辑,提出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空间,并运用该理论对中国社会经济现实提供科学分析和理论指导。

  • 标签: 休闲 时间配置 人力资本 家庭 经济增长
  • 简介: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孔子既仰望“天文”,又俯察“人文”。他关注现实人生,着意思考生活的真谛。孔子着力为生活辩护,主张人有追求物质满足的权利;他认为这种权利就是人人共享的,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各得其所的公平的社会。孔子还倡导人应过一种理性的生活,应注重对生活精神意义的品味。

  • 标签: 孔子 生活 精神品味
  • 简介:12月13—1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由国际形而上学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波兰、韩国、伊朗、土耳其、罗马尼亚、乌干达等国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形而上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现代
  • 简介: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 标签: 领域分化 乌托邦 公共生活
  • 简介:3月7~8日在天津召开,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部分院校和科研机构的4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国研究员和钟会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 标签: 哲学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天津 生活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 论坛
  • 简介:12月15~16日在上海召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共同组织和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黎巴嫩、伊朗、荷兰、俄罗斯、乌干达、罗马尼亚、波兰、丹麦、印度、澳大利亚、葡萄牙、中国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参与交流讨论的学者和研究生共50余人。

  • 标签: 哲学研究 国际会议 生活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香港 罗马尼亚
  • 简介: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正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主体的两“微”存在为标志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微生活”的底色。可以说,“小时代,微生活”构成当今时代的某种标记。

  • 标签: 传统媒体 发展现状 群体 网络文化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休闲生活的视角对中国古代临淄蹴鞠与休闲生活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休闲生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起源于2300年前的古齐临淄蹴鞠既是一项充实休闲生活的文体娱乐活动,又是现代足球的母体,更以其极强的休闲性文化功能丰富着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蹴鞠与休闲生活,古为今用,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发挥作用。

  • 标签: 休闲生活 临淄蹴鞠
  • 简介:对当代男性闲暇生活变迁的观察与思考叶南客“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的有意义的成员的价值”。──摘自《消遣宪章》1970年版。一、走向“闲暇社会”的男人随着科技、信息在生产力中份额的不断增大,随着各国用工时数...

  • 标签: 闲暇生活 闲暇时间 第二职业 闲暇活动 业余兼职 社会关系网络
  • 简介:9月6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I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文艺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审美经验与美学的本质、中西美学比较、美学与艺术理论、造型艺术的美学问题等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

  • 标签: 文艺美学 学术研讨会 精神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同济大学 当代
  • 简介: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 标签: 明代 生活儒学 阳明学 泰州学
  • 简介:近年来,在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多元化格局下,已渐次形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蔚为壮观的态势。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场是对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原则的深度推进与实质性提升。其作为一种探索马克思哲学的新范式,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理论图景,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在价值观、批判对象、理论目的、真理观、哲学类型、理论与生活主体以及哲学的归宿等诸多方面所实现的一系列根本性转变,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

  • 标签: 马克思生活哲学 马克思哲学研究 出场 意义 回归生活世界 多元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