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正>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发展到了孟子就转换为“义利之辨”,自孟子之后,“义利之辨”构成了诸儒反复研讨的基本问题。近几十年来,批评孟子的人,大都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是鄙视功利,并据此把孟子说成是反功利主义者。孟子鄙视功利说能否成立,这是不

  • 标签: 孟子 义利之辨 仁义 利己主义 功利说 孔子
  • 简介:太平天国和同新政吴春梅太平天国和同新政是影响晚清政局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是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的农民起义,同新政则发初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硝烟之中,是统治者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整。两者的性质和目的迥异,似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其实不然,...

  • 标签: 镇压太平天国 同光新政 清政府 李鸿章 军事工业 农民起义
  • 简介:张显的太极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解释“无极而太极”时,首先提出了太极之妙、无极之妙以及无极太极之妙的独到见解,对太极所含之天地万物的存有根据和超越的性质解释得很真切,透过太极与仪、象、卦具有相贯相包的性质,他更为明晰地解释了“太极即理”、理气经纬论和太极的本体性;再者张显提出了“太极者道德之头颅”的观点,认为太极不仅是万事万物之存有论的根底或枢纽,而且也为道德视域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张显对太极的诠释,虽然根源于周敦颐及朱熹,但也未止步于传统性理学,而是提出了些独到的概念,建构了套有创见的哲学系统。

  • 标签: 张显光 太极 相贯相包 无极太极之妙 道德之头颅 道德氧世
  • 简介:与牟宗三的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的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两个问题。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人对先秦儒学中的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两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的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 标签: 罗光 牟宗三 先秦儒学观 “生命哲学” “道德的形上学”
  • 简介: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地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英国的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韦(ArthurWaley,1889-1996)均是国际上有影响的汉学家,他们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中最流行的译本,本文以“君子、小人”、“克已复礼为仁”、“贯忠恕”等关键范畴为例,对理雅各与韦翻译《论语》义理系统作了比较分析,其结论是:理雅各基本上以《四书集注》的义理为依据,而韦则为清儒的义理为旨归。本文还尝试指出,义理上自成系统,有各自的特色,是理雅各与韦的译本能够长久行世,又不能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之

  • 标签: 韦利《论语》 理雅各 中国 经典翻译 义理系统
  • 简介:北宋易学史上,司马、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的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的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的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的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的支撑。

  • 标签: 王安石 司马光 扬雄 易学 以《玄》准《易》
  • 简介:《易传》提出“保合太和,乃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 标签: 易传 社会和平 经济发展 人本主义
  • 简介: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理分殊,不论从气还是理出发,全天下只有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阳的关系;二是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的或是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阳之谓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表述了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个“为了为了为了”的手段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的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的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本文对道南脉中两项重要的思想史实进行考证,澄清以往相关记述中的错误。本文指出:程门立雪不在元祜八年杨时41岁,而在元祜三年杨时36岁;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不在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而当早于大观元年罗从彦36岁,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时即已初见杨时。

  • 标签: 杨时 罗从彦 道南一脉 程门立雪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先义后,谓之“成致义”。比照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个大写的“”字:,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 简介: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之改"、"以其独"、"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 标签: 孔子思想 经典解释 弟子 诗篇 述而不作 思无邪
  • 简介:20世纪,在中国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有个伴随这进程始终、几乎是引起所有学者关注和融入他们智慧的思想运动,这就是对自己历史悠久的、处在衰蜕中的传统文化的反思。作为思想家的梁漱溟先生,应该说是在这场思想运动中立下了第块历史丰碑的人物。

  • 标签: 梁漱溟 中国文化 儒学思想 西方文化 生命观
  • 简介:<正>前642年己卯周襄王十年齐孝公姜昭元年春正月,宋襄公子滋甫率曹、卫、邾诸侯师纳齐太子昭而伐齐。三月,齐人杀其君姜无诡(无谥)。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昭,太子昭走宋,宋遂于四公子战。五月,宋败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师还。齐失霸主地位,郑背齐朝楚。秋八月丁亥,齐孝公葬齐桓公于临淄城南二十一里鼎足山上。

  • 标签: 诸侯 十七年 王二 十三年 齐人 齐国
  • 简介:拜读张华松教授所著《齐长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9月修订重印)之后,第感觉是:我终于读到了部好书!

  • 标签: 文艺出版社 《齐长城》 张华松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