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涣》卦当言发洪水。卦名"涣"意为洪水泛滥四散而冲击,即所谓发洪水。初六"马壮",谓洪水泛滥冲击,某人乘矫健壮实之马奔逃。九二"涣,奔其阶",谓洪水泛滥冲击,人奔跑上较高的阶地台地。六三"涣其躳",谓洪水泛滥,冲击某人。六四"涣其群",谓洪水泛滥,冲击众人。"涣其丘",谓洪水泛滥,冲击、包围、漫上高大的聚居之丘。"匪夷所思",谓洪水水量之大、烈度之高,远远超出人们平常想象和认知的程度。九五"涣其榦,大号",谓洪水泛滥,冲击修复城墙所用的榦木,民众惊慌呼号。"涣王居",谓洪水泛滥,冲击宫城内王的居处。上九"涣其洫",谓洪水冲击沟洫。"去逖出",谓洪水沿沟洫排出,远离而去。《衷》曰"是故占曰:……《涣》称而救",谓占《涣》卦发洪水之象,可明禹称扬上帝之命治水,救助民众之义。《衷》曰"《涣》以行权",意为占《涣》卦发洪水之象,可明禹治理洪水行使权力之义。

  • 标签: 《涣》卦 发洪水 涣其丘 涣其榦 涣其洫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法,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法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的“劳役—实物—货币地租”的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的评价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唐代,《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五部道家著作被诏封为道教“真经”,享受很高的地位。柳宗元站在儒家立场之上本着“经世”的原则对这五部“真经”作了理性地考证与评价,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对道家、道教的理解与态度。

  • 标签: 柳宗元 道教 真经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其中包含了高校间的德育竞争。本文首先在高校竞争的现实大环境下,将生态竞争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态势的角度设计了三层、三维和三元结构评价模型,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评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 标签: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力 评价模型
  • 简介:评价孟尝君的角度与歧点谢元鲤确立一个评价孟尝君的标准或原则,是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诚如著名史学家李侃先生所说"原则不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和不要原则。"(李侃《严峻的历史和史学的虚实》《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115页》有...

  • 标签: 孟尝君 评价历史人物 齐国 司马迁 歧点 王安石
  • 简介:广大读者瞩目的“中华民国史丛书”最近又推出新著,蒋顺兴、李良玉主编的《山西王阎锡山》很可一读。这部专著不仅在辛勤收集史料方面有翔实而广泛的开拓,而且在评价民国历史人物方面,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历史地唯物地评价民国复杂人物,本书编写者所作的努力,是值得史学界重视和思考的。

  • 标签: 阎锡山 评价 山西 中华民国史 马克思主义原则 公允
  • 简介: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先秦时期由于出土文献较多,已备受关注;宋明时期,海外名家用力甚深,要在理论上再予推进似亦很不容易。但是汉唐思想,特别汉唐儒学,虽亦不乏研究成果,却总还令人觉得并不满意。

  • 标签: 评价问题 汉唐 儒学 宇宙论 哲学思想史 中国古典
  • 简介:人们大都认为扁鹊(秦越人)擅长于诊脉、发明了脉学,后世的一些脉学著作包括淳于意学医用的教材也大都冠以扁鹊之名。然而,仔细研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下简称《扁鹊传》),却发现这是个误解,扁鹊本人并不是靠脉学诊断疾病的。

  • 标签: 扁鹊 脉学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诊病方法
  • 简介: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江苏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悬殊,类似与全国的区域差异,财政支农投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收入之一,一方面通过提供公共产品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通过政策手段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从总量、结构及区域三个方面、分别运用对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支持农民增收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大,且对缩小苏南、苏北农民收入差距没有作用。最后,在对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绩效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财政支农政策提出了改革建议。

  • 标签: 财政支农投入 农民增收 绩效 协整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
  • 简介:地区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促进优势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可以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文章首先从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构建了地区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三维评价体系,然后运用该体系,以江苏省为案例,对其进行了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并进而对江苏省今后以及未来应重点进行技术创新的产业领域等进行了评价分析。

  • 标签: 技术创新 产业选择 评价体系
  • 简介:信息公开过程中的曲解、裁剪引致的信息异化是规划编制部门与建设单位为规避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义务的微妙的机会主义策略。本文分析了基于分工深化条件下个体的知识接受机制、不同预算约束线下个体效用异质性的两类信息异化现象,从信息证明费用的维度对抑制机会主义的司法治理给出与传统环境法学不同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着眼于激励而非强制的推动义务履行的制度框架安排。

  • 标签: 分工 异质性效用 信息异化 司法治理
  • 简介:牟宗三认为即便是“开阔、弘通”如船山者,尚不能转出“民主政治”的新外王,此即为船山政治思想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牟先生这一评价,是把西方政治哲学中作为政体形式之一的“民主制”看作儒家有无政道的评判准则,如此限制了关于政体形式的讨论类型,致使无法同情地理解“圣君贤相”这一混合君主制、贵族制的“儒家”式政体形式,同时对民主制本身之弊端也缺乏必要的分析。另一方面,牟先生希望在王船山注重事功的基础之上再“稍进一步”,转出“民主政治”,应该说这个创见可以弥补儒家政治思想中“公民政治主体”缺位的不足,在儒家关于政体形式的探讨中,确实缺少对民主政体形式的关注和讨论。

  • 标签: 牟宗三 王船山 新外王 政体形式 民主政体 圣君贤相
  • 简介:夫援史证《易》本为易家释《易》普遍之现象,然自赵宋三李一杨(李光、李杞、李中正、杨万里)开宗奠基后,历宋元明三朝而踵继者众,至有清一朝,更以超迈往古之姿,创猗欤盛哉之势,将史事易学推至极盛。由于此派易学著作甚多,易家援引史事形貌多样,不仅丰富史事易学之内容,亦充实义理易学之内涵,并建构出此派易学独特之体系,值得吾人深入研究。海内外曾从事相关研究者虽不乏其人,惟此派易学研究方法仍有讨论之空间,愿将个人研究之拙见,提供未来研究者之参考,冀收后出转精之效。其内容包括史事易学之定义、史事易家之典型、史事易学发展史略、援史证《易》研究之重点(如援史动机、援史类型、援史与卦爻比附之切当性、援史之史观、以说理为本以援史为末),以及史事易学研究之发展性等等,希望透过文献资料之搜集与分析,进而从易学与易学史之角度推论,俾有助于史事宗易学研究方法之建立,与史事易学研究深度广度之推扩。

  • 标签: 史事易 史事宗 易学 易学史 易经
  • 简介: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虽经过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莲父、汤一介、李泽厚、陈来等数代专家学者的耕耘,这一学科仍处在成长与发展之中。百年来,凡讨论中国哲学史,必先涉及关于哲学的定义。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 特质 专家学者 冯友兰 张岱年
  • 简介:朱熹易学造诣深厚,其易学逻辑思想主要是围绕“类”而展开的。首先,他将“类族辨物”看作是一种逻辑方法,通过“稽类”来获得关于事物类同与类异的认识;其次,他将易看作是“假借虚设”之辞,认为易之道理是“悬空”、“假托”之说,把类思维同事物之义理相结合,重视对“道理”的考察;在推理的过程中,朱熹还强调“理不走作”,运用辩证的思维,权正取舍,以确保推理的有效进行;最后,他将“依类而推”的易学逻辑推理原则发展成为“稽实待虚”的逻辑推理理论,丰富了易学推理理论。总之,朱熹一生著述丰硕,他的易学推类思想在易学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朱熹 易学推类 假借虚设 稽实待虚
  • 简介: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的逻辑类比推理的思想构架,并将自己的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的哲学意义.焦循易学的方法论,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的重要转向,它已迈出象数与义理诠释易学的旧轨.然而将易学的探求严格限定在各种法则的框架之内,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学的象数系统与义理系统的各自独立性.因此,易学的哲学意义也就被逻辑推理的工具价值所取代.

  • 标签: 焦循 易学 易图略 方法论
  • 简介: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研究旨在沟通不同哲学传统与体系,增进人类各民族、各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看,比较哲学其实也在不断拓展人类的认识视野;从历史发展到当今实际来看,哲学始终与科学研究的进展、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拓宽哲学的认知视野;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其变化,尤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都可以拓宽哲学的认识视野。

  • 标签: 比较哲学 社会政治生活 人类认知 哲学传统 比较文化 相互理解
  • 简介:11月15~16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就《周易》古经的解读、《周易》研究的典范转移、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建、《易传》与儒道关系、哲学视域中的易学三才之道、清华简《筮法》的学术史意义、乾嘉学派的解释学、人文易与民族魂、先秦的心性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就当前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给予了反思与批评,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方法作了积极探讨。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哲学视域 易学 中国哲学研究 山东大学 论坛
  • 简介:<正>一经由唐代儒释道的思潮冲突与观念激荡,儒家的价值观在士大夫那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巩固。随着道统说的倡叙和排佛运动的展开,士大夫们的自我身份觉识与经世之志大大提升,复苏儒学乃戌时代的精神斩向。然而,由于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们或排佛躁切(如韩愈)、或依恋佛光(如李翱)。佛理的实蕴并没有能够被消解转化为儒学的活力源泉,因而儒家的发展并未呈跃升之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初。

  • 标签: 宋代理学家 伦理 价值观 儒家 道德教育 儒学
  • 简介:从伦理学的实践人文学特性看,道德形态学方法从时空维度凸显“古今中西”的汇通与比照。将“中西互镜”嵌入到“古今对看”的“形态相通”之认知旨趣中,将敞开西方启蒙视野中道德形态学方法的意义。道德形态学方法以伦理学史上的三种道德形态为参照,表现为对“西方道德哲学”与“启蒙文化形式”的三大历史关联样式(传统、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揭示,它要求我们具备“中西互镜”的视野、“古今对看”的眼光和“语境互证”的策略,并设定了与之相应的思想任务。道德形态学方法的“远见”,包含了“形态相通”与“语境互证”两面,具体表现为:以道德形态学方法展现道德哲学的视角;以道德哲学的“形态相通”和“语境互证”展现“理智启蒙”的视角;以道德形态学方法的“中西互镜”和“古今对看”展现“西方理智启蒙”的视角。

  • 标签: 西方启蒙 道德形态学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