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 标签: 马克思 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现实的人道主义 直路具体的乌托邦
  • 简介:马克对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的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的“现象学风格”的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的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的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的,还是“反”现象的)。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之后,列宁更加注意对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和研究。在1909年到1913年前后,列宁写作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文章,如《马克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卡尔·马克》一文。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列宁在哲学素养方面的很大提高,也能看到他对马克主义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

  • 标签: 列宁 《卡尔·马克思》 哲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 简介:布洛维的社会马克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马克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主义社会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主义,并对马克主义及社会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主义中国化在马克主义社会()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马克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 布洛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马克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主义俄国化促进了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主义俄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主义是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俄国 双重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借鉴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的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的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的阐释的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的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的胜利之最为极端的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9月1-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吴向东、鲁克俭、罗松涛、徐克飞应特赛德大学(TeessideUniversity)考灵(MarkCowling)教授的邀请参加会议。张曙光教授提交题为“唯物史观与中国经验”的论文,提出应把唯物史观与近代以来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吴向东教授宣读题为“中国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的论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重塑社会价值秩序、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国家认同感、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应的文化软实力。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经验 论坛 大学哲学
  • 简介:8月22—30日在南京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约130余人参加。暑期学校课程的主题包括“英国马克主义,特别是新左派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走向”、“当代美国马克主义在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英美生态马克主义研究”、“‘后马克主义’及当代英美激进思潮”、“当代英美马克主义研究中的空间问题”、“批判实在论与马克主义的对话”和“法国、意大利激进思潮在英美马克主义研究中的理论效应”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美国 暑期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后马克思主义 批判实在论
  • 简介:建基于对资本主义应得正义的制度前提批判,落实为对共产主义完全正义的图景构画,马克在其全部著述的批判性话语和建构性话语中阐述了自己的正义思想。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马克有没有正义思想,而是马克正义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这种正义思想是如何得以构建的。

  • 标签: 前提批判 马克思 正义观 制度 正义思想 资本主义
  • 简介:近年来,中国马克主义哲学领域围绕社会正义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讨论,这既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难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面对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如何深入马克主义经典文本,开掘马克思想资源中的社会正义思想,以彰显马克主义的时代性与在场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正义 正义思想 思想资源 正义问题 学术研究
  • 简介:马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问题是马克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疑难。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关于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来类比马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有助于我们达到对“颠倒之谜”的本质性理解: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绝不是简单的翻转和剥离,而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转向出来。马克是通过穿越黑格尔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退回’’到对象实际的此岸世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从而达到这一转向的。沿着这一理论路径,马克破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最终确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黑格尔辩证法 颠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幻象 柏拉图主义
  • 简介:“有无之辨”历来都为中外哲学所重视,马克主义哲学同样如此。马克主义经典作家从其特殊需要出发,对“非存在”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梳理,区分了“绝对的非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并形成了其富有辩证色彩的非存在思想。马克辩证的“存在一非存在”观体现在对人、劳动、精神观念等具体范畴的分析当中,它揭示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存在和非存在,它们是相对的,始终只能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双方出现。马克主义哲学的“有无之辨”克服了以往“有无之辨”和非存在研究的各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化解了“有无之辨”的一些常见难题,对于本体论、认识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启发意义 非存在 矛盾统一体 认识论研究
  • 简介:12月27—2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名青年学者,围绕马克与黑格尔思想中的经济与哲学问题、重马克与黑格尔的“颠倒”问题、马克与黑格尔关于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这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对话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 简介:10月24~25日在韩国庆尚大学举行,由韩国庆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大学马克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南京大学,以及韩国中央大学、仁荷大学、朝鲜大学、东亚大学、蔚山科学大学和庆尚大学的30余位马克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就马克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研究、马克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以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走向、马克主义与东亚文化的结合、现代性与马克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研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简介:近年来,在国内马克哲学研究多元化格局下,已渐次形成马克生活哲学研究蔚为壮观的态势。马克生活哲学的出场是对马克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原则的深度推进与实质性提升。其作为一种探索马克哲学的新范式,为马克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理论图景,凸显了马克哲学在价值观、批判对象、理论目的、真理观、哲学类型、理论与生活主体以及哲学的归宿等诸多方面所实现的一系列根本性转变,突出了马克哲学的辩证法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

  • 标签: 马克思生活哲学 马克思哲学研究 出场 意义 回归生活世界 多元化格局
  • 简介:多年来,在马克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这一传统对当代中国的马克哲学研究形成了巨大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阐释路径存在一定的限度和问题,因此,近年来便试图在这一传统之外寻找一条新的哲学道路,这就是近康德的阐释路径。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阐释方式 康德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主义 哲学关系
  • 简介:在关于马克正义理论的讨论中,一个被质疑最多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马克本人是否赞成从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讨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说,以道义合理性为根据论证社会主义应当取代资本主义是否与以历史必然性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相冲突?

  • 标签: 正义理论 马克思 辩护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象数观念是经传乃至易学中的基础和核心观念.历来对象数观念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局限于象数观念本身,而对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其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感",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哲学人类的视角,在考察经传的产生背景以及"感"、"象"、"数"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经传中的象数观念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宇宙观的积淀.具体说来,"数"也是"象",它们本来都是"互渗"或"交感"的中介;换句话说,经传象数观念的最终依据其实是感;象数因感而蕴涵着向天道观和伦理观发挥的可能性.

  • 标签: 周易 哲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