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的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工作为前提的,在他的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的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的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意义观被提出的,它的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种看待意义问题的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的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部分论述的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的东西,这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的内涵,进而呈现“意义”的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的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即种“语言批判”,而“语言”之所以需要“批判”,是因为它再地诱导我们提出些同样的,但却是错误的“哲学问题”——这样种观点,从宗教的角度看,即可视语言为“原罪”,“语言批判”的工作即种摆脱诱惑的过程。“生活形式”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部分;宗教信仰是在某生活形式中生长出来的具体样式,宗教语言在特定的生活形式中获得意义。宗教信仰是种生活方式;生命的要求与生活方式之间的错位是心灵苦恼产生的根源,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改变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宗教 语言批判 生活形式 生命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和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的翻译问题出发,分析和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的原因,最后阐明和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的命题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和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的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的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个思想剧烈变化的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的新的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就是他提出的"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的工具以及现象显示的场域,在对现象的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的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的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个实体的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的直接经验得来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的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的"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的可能性不是事实的可能性而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的逻辑形式决定的,表达它的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的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是种先验性的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的现象学语言是矛盾的,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的是个体的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样,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的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的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的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的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的模型背后所隐含的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了图像的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等图像论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揭示了图像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
  • 简介:康德关于经验可能性的普遍与必然条件的绝对主义的论断,应放在其批判哲学目标的更宽泛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看到,在相关的语境中,康德的论断相当大程度上并非如传统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非常有害的。康德强调他对于"常识"的深深敬重,就哲学能够提供什么,或至少重要的是,在哲学不能提供什么方面,康德与维特根斯坦所持的目标惊人地相似。

  • 标签: 康德 常识 形而上学的谦逊 维特根斯坦
  • 简介:康德的第类比即实体性类比的论证值得研究。它的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的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的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的第类比的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的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的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的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的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的异化的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的扬弃的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的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所做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的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的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审美共通感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