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的还原引向了绝对的(被)给予性,但胡塞尔的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的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的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的第三个还原的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的也非存在论的,而是绝对的或无条件的,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的现象以现象学上的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和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的翻译问题出发,分析和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的原因,最后阐明和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的命题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和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文德尔班作为一个价值哲学家,一反黑格尔从逻辑概念来为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定位的做法,强调个人的特殊个性,认为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的王国,而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的王国,不能把哲学史写成概念的发展史。他把康德的先验哲学阐释为"规范的"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把个人放在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并结合心理学来确定每个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对于整个哲学发展的价值贡献,形成了以问题来定向的哲学史描述风格,对现代哲学史观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

  • 标签: 哲学史 逻辑 价值 个人特征
  • 简介:从1765年开始,康德一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的推进和其他事务的发展,直到1797年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的《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的著作,这些变化体现了康德哲学体系的张力。《道德形而上学》与康德所使用的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后者是在批判哲学的新的角度上考察而纳入其体系的。《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人的理性的内容,给予了消极的定言命令以积极的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的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的另外一个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在康德之后的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的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的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的《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一文中对“启蒙”观念的批判和对“德政”的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对“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对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的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