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一章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的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的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的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的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的经验心理学的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的一致性。在整体状态的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的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的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的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所处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的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康德的批判哲学蕴含了一种先验人类学意向,其要义是追求自然与自由在主体中的统一。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他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从而导致了自然和自由的割裂。尽管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已经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调和,但康德认为,直到《判断力批判》,他才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康德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却倒向了道德神学的怀抱。因而,他的批判哲学并未真正解决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矛盾,也未真正结出成熟的先验人类学果实。

  • 标签: 批判哲学 先验人类学 自然 自由 “第三者”
  • 简介:实用主义与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隐蔽而重要的内在关联,这一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一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是一种自然的黑格尔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的对立面,即"去先验"而得到论述的。因为罗蒂所理解的先验哲学基本上指的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的推进和发展,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的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的成功突破,这一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尔这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学并不像罗蒂认为的那样带来了一种先验哲学的自然主义,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一种现象学本体论的方向。罗蒂的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尔式的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