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决定性要点解读,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情感问题康德道德哲学中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情感进行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角色给出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本身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本身在道德上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美德知识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上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提升成了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区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哲学意义上把真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目标)求善(它以美德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美德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价值命题之思想步发展,它是对美德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2节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实际生活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精神成就创造过程,难免地伴随着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对象。近代认识论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部分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第三手稿》,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私有财产积极本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私有财产扬弃方式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道德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如何可能,这以法权道德目的先验历史观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自由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道德哲学,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根据,强调遵法守理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人于密码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天赋才终于合二而成其为天才。艺术,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艺术这个大家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论证实体现象变化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了对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本文核心目标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工作为前提,在他视野下,意义问题“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背景开始:“使用”概念相对于传统语言意义观被提出,它提出我们描述了另种看待意义问题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部分论述内容第二部分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东西,这讨论以“理解”“规则”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使用之间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内涵,进而呈现“意义”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两个基本内容本文最后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乌托邦、音乐语言表达方式、音乐社会、音乐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旋律语义学等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最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根源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康德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影响,伽达默尔认为,现实认识实践,二者很难分开,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学意义,具有哲学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对哲学个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黑格尔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自然法传统。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个人权利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赤贫相伴现代性危机。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制度化机制来整合保障市民社会中个体性自由,并将其扩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理论范本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海德格尔福柯时常被责难为伦理-政治终结者,认为他们不愿意或无能于合理道德或政治判断提供基础。对海德格尔责难都针对他思想高度抽象哲学化形式,他存在论至高无上优越地位以及他对"常人"蔑视,因为这三者破坏了道德原则和政治责任。而谱系学研究则使福柯相信规训母体无处不在,所以并不存在最终自由。静止、规训化力量网络不可逃离,种"怀疑式诠释学"取消了任何获得崇高伦理政治地基希望。本文试图表明海德格尔福柯确实为我们审慎行为思想,我们实践智慧提供了资源。通过规定种引人注目的关于教养之培育叙事,他们都含蓄地突出了道德政治判断重要性。

  • 标签: 海德格尔 福柯 叙事 伦理 政治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性原则,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