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的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尔自觉地对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的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的"哲学的需要"。黑格尔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的"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中的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的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的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的、统一"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的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
  • 简介:本文是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导言的一个句读,共分两段,第一段概述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说明纯粹理性批判一方面保留了"自由"概念的可能性,从而单凭纯粹实践理性自身就足以对意志进行规定;另一方面排除了一切经验运用于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这就为纯粹实践理性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和范围,并使纯粹实践理性成为对一般实践理性进行批判的准绳。第二段则由上述关系引出了《实践理性批判》的章节安排,它和《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具有相同的要素,但次序是相反的。本文对该导言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详细的解释。

  • 标签: 纯粹理性 实践理性 自由 理念 经验性
  • 简介:2015年7月3~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关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及相关的康德伦理思想专题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宏嘉酒店(光谷科技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余位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这些论文均有很高的质量,言之有物,除有的已预订由其他杂志发表外,都收录在本专辑中。

  • 标签: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 专辑 华中科技大学 导语 专题研讨会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一章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的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的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的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的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的经验心理学的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的一致性。在整体状态的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的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的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的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所处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的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的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的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在人的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的必要性。该节的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的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的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的,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的“对分析论批判的阐明”、“结语”和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的事实看作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和第二批判的目的和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的实践理性的判断区分了纯粹的道德法则和经验性的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的前提。本文还将通过和《纯粹理性批判》里的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具体含义和实践理性实验的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实践理性具有宗教“祛魅”的功能。实践理性通过将宗教活动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信仰道德化。为了捍卫宗教道德,实践理性一方面反驳不适于道德意图的无信仰,诸如唯物论、无神论和自由思想的不信;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又拒斥不合乎理性精神的伪信仰,譬如宿命论、狂信和迷信。通过实践理性的“祛魅”,康德试图将信仰的根基重建于道德之上。

  • 标签: 实践理性 袪魅 信仰 道德 宗教
  • 简介:如果想了解技术的本质,那么不能从机器时代的技术开始,更不能从这一会让人误入歧途的观念——技术的目的就是机器和工具的制作——开始。对于动物的自由移动的生命而言,只有奋斗才是它的生存策略,才是它面对"其他生命"的优势或劣势,这一点决定这一生命类型的历史,决定它的命运是屈从于他者的历史,还是成为它们自己的历史。故而技术是生命的策略。技术是这一策略内在的形式,争斗过程是这一策略外在的表现。

  • 标签: 斯宾格勒 生命 策略 技术
  • 简介:本文基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这一术语的考察,阐述了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分析了葛兰西理论的四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作者强调研究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关键在于转换视角重读马克思,从而努力实现马克思理论的现代化,以分析已经变化的当今世界。

  • 标签: 葛兰西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的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的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的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的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的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的公共的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的,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的推理过程和实际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的遵守不是不可能的,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的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的限定的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梁志学先生的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的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的,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的最著名的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有精确的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的思想来理解,学者的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的高度贯彻自由的理念和阐明永恒的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的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