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道教及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天道论、宗教神学以及修道成仙论,对伦理道德作了宗教的诠释,使之得到强化;其二,在心性论、平等观、生命价值、生态伦理等方面,对伦理思想作了重要的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其三,讲求不言之教,宣扬善恶报应,落实积功累德,为道德教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使之广泛深入。

  • 标签: 道教 中国古代 伦理思想
  • 简介:<正>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长篇文章不方便,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以表明自己的官

  • 标签: 对联 官衙 表施 联语 吕璜 寒腿
  • 简介:<正>朝鲜民族从古代起,无论家庭生活中,还是社会生活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传统。但古代朝鲜民族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著作却很少见。因此,要研究古代朝鲜道德,首先必须找出古代朝鲜民族的道德事实,从而由此综合、分析、归纳出道德思想。本文拟从一些与朝鲜古代道德相关的习俗和事实着手,初步探讨朝鲜古代的道德。一、堂拜先祖先祖崇拜指奉谢祖先恩德,祭尊先祖,承继先祖之愿,至今也是家族道德的一个内容。古代

  • 标签: 古代朝鲜 道德研究 朝鲜民族 夫余 先祖 高句丽
  • 简介:<正>三十一张骞张骞(?—前114),西汉武帝时首通西域的使节。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公元前138年,以郎应募出使大月氏,欲相约共攻匈奴。途中为匈奴俘虏。匈奴“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后寻机西走大宛,经康居入大月氏。大月氏不愿与匈奴为敌,未能缔约,张骞又至大夏。留岁余,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后,乘匈奴内乱得脱,于公元前126年归汉。“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公元前123年,张骞从卫青出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张骞建议武帝联结被匈奴赶出故土的乌孙,

  • 标签: 匈奴 张骞 道德家 苏武 班超 西域都护
  • 简介:<正>古代社会的家教凝结了封建社会各种生活准则、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它是家长对子女所进行的有关道德、礼节、生活规范的教育。历代世家,名门望族和统治阶级思想家、文人学者都制订过有利于家门兴盛的教子方法,因此它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宣扬统治阶级伦理道德规范的。首先,古代家教强调严格遵守封建伦理纲常,“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这“三纲”说的是做大臣

  • 标签: 统治阶级 子方法 文人学者 颜氏家训 名门望族 伦理道德规范
  • 简介:礼仪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的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的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的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 标签: 礼仪 个体品德培育
  • 简介:<正>我国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历来侧重于子女成长的两个阶段:幼儿阶段和青少年阶段。幼儿是人生的起点,古人强调“蒙以养正”,对单纯的幼儿及时给予正面教育,以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则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是走向社会的开端,他们将逐渐面临学业、职业、处世等一系列问题。然而,青少年还处在“德性未定,识见未纯”(张英:《聪训斋语》)阶段,亟须得到

  • 标签: 家庭道德教育 少年 我国古代 格言 张英 品行
  • 简介:家训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本多样。家训精神是以仁义为本,孝亲悌长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诚信友爱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尊师重道是追求真理的法门,知行合一是修身养性的要诀,持戒行善是对治五毒的良方。家训集德性与智慧于一体,其终极目的是通过教化使人成贤成圣。这种精神无疑对当今的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家训 德性 智慧 家庭教育
  • 简介:<正>在古代道德俗文化中,《增广贤文》是颇为引人注目的。自明清以来至建国前,它流传很广,影响极大,几至风行全国。当时在乡土市井、士商农工中,略通文墨之人,谁不知几句贤文。“读了贤

  • 标签: 古代人 教化 《增广贤文》 知几 文墨 缩头
  • 简介: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以伦理一政治为取向、以维护封建专制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逾越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政治文明有着根本区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批判专制主义政治的糟粕。

  • 标签: 中国古代 政治文明 伦理特征 性质
  • 简介:中国古代专制官僚制是建立在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形态,作为国家组织结构和形式,是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形态下最严密的统治和行政体制。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阶层的“阶级伦理”,与此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所独具的基本价值特征:适应现世的世俗理性主义精神;合法化基础的价值一元倾向、“官本位”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性缺陷:国家制度民主的荒漠、体制的形式合理性缺乏。

  • 标签: 中国古代 官僚制 官僚精神 缺陷
  • 简介:《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了音乐的德性教化功能,认为音乐具有伦理性,通过效仿天地之和合,定人伦,并突出音乐对人性情的调节功能,能起到节制情欲、陶情移性的作用。当下,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认识和治理功能,强化音乐的德性教化功能,突出音乐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功能。

  • 标签: 德性 教化 人性
  • 简介:在孔孟之间的思想变迁过程中,“孔子之学,曾子独得其宗”。曾子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孔子重孝道、重道德修养、理想人格及重修己正人等思想,另一方面又直接启导了后来的子思、孟子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孔孟思想变迁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代表性人物。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的孝道观、道德自律观及修己正人的道德政治观。曾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成为孔子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孝道 修己正人 《大学》辨 三纲领 八条目
  • 简介:张仲景是一位医理深邃、医德高尚之大家。在传统医学伦理发展史上,张仲景所倡导的“贵生轻利”、“知人爱人”、“精诚合一”的伦理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名”与“身”的反思展现了对人生真义的参透和领悟,由“爱身”、“爱亲”推及“爱人”体现了仁爱济世之心,“精”与“诚”则凸显了崇高的医德风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 标签: 张仲景 贵生轻利 精诚合一 知人爱人
  • 简介:<正>道德建设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地提出了道德建设的任务和具体内容,为我国新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5页)

  • 标签: 伦理道德建设 邓小平同志 共产主义道德 《邓小平文选》 增订本 社会风气
  • 简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目之一。诚信既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其深厚的底蕴和精华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的借鉴、启迪价值。

  • 标签: 诚信 诚信契约
  • 简介:<正>一、谈及医学伦理思想的中医医籍我国的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历史上有很多医籍中都谈及医生道德问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通过讲述医生临床治疗中容易犯的过失,指出医生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 标签: 中医学伦理 医生 古代医家 吴瑭 太医 孙思邈
  • 简介:<正>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留下了他的伦理思想的代表作《西铭》。该书的主旨在于开发尽忠尽孝的封建道德和“民胞物与”的泛爱思想,因此,封建性的糟粕与民主性的精华混杂于一身。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没能给予公正的历史主义的评价,不少文章甚至对其全盘否定。笔者认为,对张载的《西铭》一书,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在扬弃其中的封建性的糟粕的同时,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民主性的精华,即“民胞物与”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应该给予肯定。

  • 标签: “民胞物与” 天地 思想 《西铭》 封建性 封建专制主义
  • 简介:"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是当前设计界的重要理念,恰是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精神在设计中贯彻的结果,可导致"设计异化",而这恰是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墨子设计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兼相爱"的设计伦理原则,"利人"、"节用"、"非乐"的设计伦理标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设计伦理目标,主张以"爱人若己"的"兼爱"伦理,取代"爱有差等"的"仁爱"伦理,简称"设计义治"。对解决这一难题有重要启示。

  • 标签: 墨子 “设计异化” “设计义治” 设计伦理
  • 简介:执政伦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伦理向度问题,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价值内核;规范权力运行,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制度外化;立政德,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主体德性要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目标彰显。

  • 标签: 执政伦理 以人民为中心 规范权力运行 立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