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高校学生工作即德育工作,虽高等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这对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的。高校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两部分构成。实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及特征,客观确定其价值取向,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 标签: 高校 德育课程 隐性 设计
  • 简介:<正>人类需要爱情。社会更需要对爱情问题进行研究。臧乐源教授觉得必须把爱情问题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一门新的学科——爱情,才能填补我国在爱情问题研究上的空白。为此,他正在主持编写一部三十万字左右的专著——《爱情》,该书从历史学、哲学、经济

  • 标签: 爱情 人类需要 探讨和研究 爱情美 历史学 问题研究
  • 简介:公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理想,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个难点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公正原则受到社会现实的极大挑战,公正原则的普遍实现与否,将决定我国城市反贫困工作的成败。基于上述理由,笔者从公正的制度化基础、公正的基本原则和公正原则实现的条件等几方面阐述如何以公正为伦理标准来推进城市反贫困工作。

  • 标签: 公正 城市反贫困 伦理标准
  • 简介:<正>道德评价就其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的人)、道德评价客体(即道德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标准、原则和形式等。评价主体所站的立场和所具有的评价能力以及具体的评价对象的性质决定着道德评价标准和原则的确立,决定着道德评价采取的一定形式。道德评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于能否准确地把握道德评价对象,能否把握正确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人们

  • 标签: 道德评价标准 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 社会道德 论道 评价主体
  • 简介:母婴关系是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交叉的一个关键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说明个体人格、身份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也可以展示当代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因为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母婴关系不仅是人性的最原初形式,也是任何社会、宗教和文化形成的关键。

  • 标签: 母婴关系 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主张采用现象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研究。道德现象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 标签: 道德现象学 现象学 道德经验 道德哲学 内省法
  • 简介:20世纪20年代,维特根斯坦曾告别哲学,到偏远的山区当小学教师。我们可将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经历,视为一次人类意义上的田野调查。20世纪3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弗雷泽《金枝》的批评,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人类的关切。在维特根斯坦对《金枝》的批评中,他认为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功能性的,而是人类愿望的表达和满足。人类的视野使维特根斯坦认识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并促成其中后期哲学的转向。而与语言的多样性相伴随的,是价值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中,在某种程度上持有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但这里的'相对主义'与其说意味着'怎么都行',毋宁说是对绝对主义的批评。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人类学 仪式 语言 价值
  • 简介: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的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的宗教意义,所以佛教的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的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与弘扬“佛教知足经济”,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的贪欲经济。“知足经济”的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的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 标签: 知足经济学 佛教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正>金刚(天津师范大学政教系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门学科在高校社会科学专业普遍开设,并成为一门必修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实践证明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队伍在我国的理论队伍中还是比较年轻的。多数同志是三中全会以后从哲学教学转到伦理学上来的。在短短的七八年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教材的建设,论文和专著的撰写,教学和宜传等与三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伦理思想 教学改革 高校 科技道德教育 科技伦理学
  • 简介:择偶在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参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的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的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五个基准: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等级/权威和贞洁/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标签: 道德理论 道德规范 道德五基准 择偶理论 择偶标准
  • 简介:从生物哲学的角度看,人胚胎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和一定的人格性,同时人胚胎也具有工具性和一定的物性,人胚胎的伦理地位具备"人"和"物"的两重性,二者是互补的。人胚胎是世代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是人类存在的特殊形态,具有发育为人的潜能。胚胎相对于一个物种的整体生存而言,它只是人类种族整体生存的一个环节和部分,只是实现世代交替的一个工具,因此人胚胎具有工具性。可以利用人胚胎开展医疗和科研工作,但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管。

  • 标签: 人胚胎 生物学哲学 生命价值 伦理地位
  • 简介:合成生物被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领域之一,给生物技术产业带来了空前变革,但同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风险,如何对其进行管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国政府以及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伦理指导原则,但依然存在诸多管理问题。对此,有人提出自我管治才是合成生物最好的出路。那么究竟自我管治是否可行?本文将梳理合成生物的政策和伦理管治现状,分析存在的管理问题,介绍自我管治的经验,探析自我管治在合成生物中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 标签: 合成生物学 自我管治 伦理探析 可行性 局限性
  • 简介:"经济帝国主义"往往会带来对功利最大化的推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效率的崇尚。因此经常有人将"经济帝国主义"与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效率主义等混为一谈。但就其实质而言,"经济帝国主义"与这些主义有关联但却本质不同,更不能相互替代。所以有必要在厘清"经济帝国主义"理论表现的基础上,将"经济帝国主义"与上述主义区分开,以便对"经济帝国主义"进行更好的认识和反思。

  • 标签: 经济学帝国主义 功利主义 物质主义 效率主义
  • 简介:"左派王"是王阳明后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王阳明心学能够风靡大江南北,有赖于"左派王"的传播、推广。"左派王"进一步推动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张扬了个性。不过,一部分"左派王"也逐渐突破了阳明心学的藩篱,滋生流弊。本文剖析"左派王"伦理思想的特色,并揭示其对晚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 标签: “左派王学” 现成良知 狂禅 儒家伦理
  • 简介:<正>在任何一部社会思想史或社会学理论教科书中,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EmileDurkheim,1858—1917)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提到杜尔克姆对社会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人们往往专注于这位“实证社会先锋”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宗教社会和社会劳动分工论,却很少有人对他的道德社会学学说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领域,从来没有一位社会学家象杜尔克姆那样,对困扰着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道德问题作过如此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对贯穿在其主要著作中的道德社会思想作一客观和科学的评析,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两个文明建设有所启示。

  • 标签: 杜尔克姆 道德社会学 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事实 道德规范 自杀论
  • 简介:大学承载着知识、智慧与德性弘扬的独特使命。朝向卓越是大学必须而且应该有的教学伦理理念。朝向卓越的教学伦理要求具有面向学生生命及其健康成长的教学理念,要求树立立足学生自我生命的生长进而关爱生命、发展生命、充实和完善生命的伦理价值观念,要求大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在不断追求崇高的境界中引领学生走向卓越的心智生活,引导学生体认创造性存在的内在价值,在理解生命、领悟生命的同时促进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合一。

  • 标签: 卓越 崇高性 创造性 生成性 理智德性 伦理德性
  • 简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撑,筑牢文化自信就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遴选标准和现代转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在遴选标准的建构上,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构建由政治遴选标准、伦理遴选标准、"生态"遴选标准和"生产力"遴选标准构成的遴选标准体系。在现代转换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现代化,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 标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遴选标准 现代转换
  • 简介:《手稿》是一部经济道德内涵丰富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对这部著作作经济道德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手稿》进行了经济道德解读:一是经济事实与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的价值分析;二是异化劳动导致劳动关系的非理性化;三是资产阶级国民经济的道德缺损;四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悖论。

  • 标签: 《手稿》 经济道德 解读
  • 简介:人工酵母染色体的诞生表明正如科学家所预想的那样,合成生物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清洁能源、便宜的药物和新型材料等等。但与此同时,一些环保组织者认为合成生物学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要求暂停甚至终止其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视角评估合成生物的风险和利益,讨论过程中还涉及相关的技术挑战。

  • 标签: 伦理学 合成生物学 风险 利益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