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凡是涉及到天台宗的,大都注意到了天台宗的判教。纵览先贤时彦的这些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在这些成果的相互比较中,又可以看出各家研究的个性和特色。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大致有以下几点:1、都将智岂页大师对全部佛教经典和理论所作的“五时八教”判释视为天台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当作天台宗与其它宗派互相区别的基本标志。2、都对“五时八教”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尽而明晰的解释和说明,由于所据原典大致相同,所以大家在此一点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3、都注意到智岂页对南北朝时期所谓“南三北七”十家判教的批判,从而视天台宗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 判教 《法华经》 教义思想
  • 简介:据史料载,佛教东传始于汉,随之传译入中国最早经籍之一为《四十二章经》一许久以来,此说已为多数国人所共知和认同。然,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的缺乏及记载上的出入,学者对于《四十二章经》的真伪遂生质疑,从译者、译地到译本等,迭有孚蘸,今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问题攸关佛教始传中国的时间、途径与中外交流等重大历史事件,故而,辨析此经之真伪实属必要。兹事体大,含涉面广,必须对经文的文体、内容和相关史料记载的可信度详加审虑,并结合时代背景,作全面的考量。本文即是对百年来的这方面研究作一介绍与综述。

  • 标签: 四十二章经 真伪 汉译 经抄
  • 简介: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究状况。根据研究进程的发展特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00--1949年,为起步与拓荒阶段;1950-1978年,为缓慢进展阶段;1979年至今为深化与展开阶段。在起步与拓荒阶段,由于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具有了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以陈垣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在第二阶段,虽然进展缓慢,尚能不绝如缕。在第三阶段,“逃禅”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资料详实、视野开阔、方法多元的特点,在明清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本部分,笔者从文献、历史和哲学三个层面梳理了一些基础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了一定的评析,尤其是在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可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议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有必要确立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希望本文的回顾与展望,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绵薄的帮助。

  • 标签: 二十世纪以来 明清之际 逃禅 遗民僧
  • 简介:"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 标签: 基督教 合一运动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
  • 简介:本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汪维藩教授给同工的一封信谈起,初步探究了汪教授神学思想的几个要素:继承前辈的属灵传统、三次蒙呼召的经历、对自己遭遇的认识、对新社会的政治认同、对中国教会的特殊认识、对'三自'爱国道路的深刻领悟和传统文化的熏染。

  • 标签: 汪维藩 汪维藩八十年代初神学思想
  • 简介:本色化崇拜礼仪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文分别从崇拜礼仪本色化的目的和实践两方面对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在学者的讨论中,崇拜礼仪本色化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并促进信徒的灵性增长。在实践过程中,有人主张将礼仪佛化、儒化,也有人投入到礼仪、诗歌、祷文的创作中。最后,笔者对建立当代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有一些思考。

  • 标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教会 本色化 崇拜礼仪
  • 简介:照明学派的进路以上所陈述的东方学家的观点,即认为阿拉伯语哲学终结于阿威罗伊,导致阿威罗伊之后的哲学家被忽视。这当然是事实,但这一忽视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原因大多和昂利·科尔班有关,但如我所述,他却是"在阿威罗伊之后伊斯兰哲学依然绵延不绝"这一观点强有力的拥护者。

  • 标签: 阿拉伯语 哲学研究 史学论文 二十世纪 伊斯兰哲学 哲学终结
  • 简介:探讨佛教的现代意义及未来发展,首先必须区分其精神内容的佛教文化和凝固为一种宗教形态的文化佛教。前者是佛教义学的表现,后者是佛门实践的完成。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它既可为佛教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又可使世上的许多新观念在此中得到认同,或供现代社会的人们作出选择。但是选择佛教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现代或后现代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而是佛教自身因革损益的程度。佛教要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非要实行彻底的革新不可,改良完善教义,清除陈腐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地说,就是:一、继承佛教的超越精神;二、继承佛教的批判精神;三、继承利乐有情的献身精神。但是,培养健全僧格的僧材,则是佛教今后发展的根本保证。

  • 标签: 佛教文化 超越精神 后现代 二元对立 语言分析 献身精神
  • 简介: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我们预计二十世纪,人们的欲望会急剧膨胀,自我意识会高度确立,集体热情也将会趋于消亡,勾心斗角的手段会令人眼花缭乱,尔虞我诈,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淡漠,犯罪行为也会层出不穷。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实现完全的自我价值,将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将会变得更加冷漠和残酷。因此,更需要佛法来医治人们的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

  • 标签: 二十一世纪 佛法 方明 自我意识 犯罪行为 绝对自由
  • 简介:基督教传人中国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早在公元635年,景教(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Nestorianism)从波斯经西亚、中亚传到中国来,到唐武宗时期景教就被消灭了。虽然在西安也留下一块景教碑,但从总体上看:它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也就是说,它没有实行中国化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基督徒 国教会 中国化 神学思想建设 五十年代
  • 简介:由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福建省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漳州南山寺承办的“二十世纪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10月16日在福建漳州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16篇,有24位学者、法师从人间佛教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 标签: 佛教 宗教研究 福建 宗教思想 学术研究 学修素质
  • 简介:明代佛教是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后二百七十六年间朱明一代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佛教初传中土,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融会、激荡、隋、唐时代的繁荣与辉煌,宋代以后,佛教各宗趋于融合,佛教与传统儒道的融合日益加深,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到明代时,佛教的发展陷入停滞,缺乏理论创新,佛教各宗派除禅宗和净土宗外基本上已徒有其名,鲜有教理显发和振兴的人才。但是,三教合一后的中国佛教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成份,并与民间信仰,民间民俗融为一体。

  • 标签: 明代 宗教信仰 佛教宗派 袜宏 智旭 德清
  • 简介:在金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儒士与全真高道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且融洽。迨至“贞祐南渡”后,赵秉文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辟佛老以维护儒学“吾道”的意识开始出现。金亡后,全真教达到全盛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元好问等金源遗士的不满。入元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压力,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又有所调整。元门弟子群体在与全真教的交往中,虽然还在标举金儒学重估思潮留给他们的儒学“吾道”观念,但乃师对全真教的那种怨怼情绪则已然是消解不见。

  • 标签: 三教合一 贞祐南渡 赵秉文 元好问 元门弟子群体
  • 简介:(七十一)"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摩2:6—7)公元前第八世纪的先知阿摩司在北国以色列耶罗波安二世统治的短暂繁荣时期,他亲眼目睹以色列社会由于经济腾飞造成的两极分化现象:富豪权贵穷奢极侈;倚仗财势对贫困穷人巧取豪夺;"为银子卖了义人,

  • 标签: 词义研究 以色列人 希伯来 原文 穷人 耶利米
  • 简介:殿试,又称廷试或御试,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殿举行。应考者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试卷是中国封建帝王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凭证,自科举制度发端以来,历代殿试原卷在内阁填榜后,都要保存在内阁大库,由于普通人难得一见而充满了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

  • 标签: 回族进士 殿试 试卷 人生 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