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学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学科之一。该学科以《古兰经》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经文的降示背景,经文的记录,经文的收集,经文的整理、定版,经文的不同读法,经文中的故事及其哲理以及对经文的研究和注释等。同时包括各个时代围绕《古兰经》的天启性、无始性和不可拟作性等问题争论的答辩。

  • 标签: 兰学 《古兰经》 问答 伊斯兰教 经文 学科
  • 简介:十二、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五世纪以前来源不同的各种道教传统基本上只是各自发展,或仅在小范围内互有交流。大约从五世纪开始,以古灵宝经为先导,道门内部产生了凝聚联合的意识。古灵宝经率先融合多种道教传统,“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等具有凝聚联合意识的术语概念都是最早由古灵宝经提出的。由于古灵宝经出世不久即“风教大行”,这些术语概念也很快在其它道派中流行开来。“三洞”说标志着南方三皇、上清、灵宝三大经派的联合,大约南朝齐梁时形成的“七部”说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联合。

  • 标签: 道教仪式 古灵宝经 史纲 发展趋向 传统
  • 简介:学(‘Ulūmal—Qur’an),是以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系伊斯兰教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文的降示概况、经文的记录、收集、整理、统一定本、章节划分和排列、经文的分期、不同的读法(包括因单词格位、变态

  • 标签: 古兰学 《古兰经》 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文化 十二伊玛目派 阿卜杜拉
  • 简介:《旧唐书·哀帝本纪》称'少帝行事,不合称宗',以此来解释哀帝没有庙号的原因。经笔者考察,唐代以前历代末帝均没有庙号,且'无帝不尊庙号'的现象正是从唐代开始的,体现了君主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考察后梁和后唐的相关讨论发现,哀帝的庙号经历了一个反复讨论最终低调奏去的过程,并非一句'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就可以解释。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反映了五代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对中国传统正统统序的追求和军士哗变拥立皇帝的时局特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引发的血统和礼法的混乱。最终,后唐明宗因为朝中和时人舆论的强烈反弹,不得不放弃追尊哀帝庙号。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儒家礼法和正统统序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随意扭曲附会。

  • 标签: 唐哀帝 庙号 后唐明宗 后唐庄宗
  • 简介:李师政,河东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初著名的护法居士。但其著作及生平材料皆较为分散稀缺。本文抽绎其中的关键内容,并结合同时期的其他史料相互佐证,尝试将其在入以前以及此后担任东宫学士、门下典仪、扶沟令三个职务的时间大致确定下来,从而基本确定其生卒的时间段。还进一步对其传为已经佚失的《正邪论》一文进行了考辨,最终考订或为其现存《内德论》之第三部分。

  • 标签: 李师政 护法居士 《内德论》 《正邪论》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现存唐代墓志的有关开科,分析说明了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情况。“与生俱来,利根早植”、“偏丧亲偶,归心佛来”、“看政红尘,虔心内释”、“追求彼岸,诚于释教”等,是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缘由,也是其之所以世俗化的前提。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的主体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其内容具有兼容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儒、释、道交相崇信;信仰的方式也具有随俗性,多为捐身、行香、持戒、诵光、念经、写经、造像等。唐代世俗佛教信仰系统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客观原因,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正在趋于完成。

  • 标签: 佛教信仰 千唐志斋 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唐墓志 佛教传入
  • 简介:本书主要是中国早期净土信仰和净土宗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一、充分利用当今国际学术界在弥陀净土信仰方面的成果,尤其是日本学术界的成果;二、利用敦煌文献、金石、碑刻等文献,突然在原始资料方面的创新;三、本书重视净土信仰的思想性,如心性、忏悔、念佛、禅观;四、本书强调净土信仰的社会性,以仪轨作为考察对象;五、本书重视净土宗主要人物,如慧远、善导、承远、慈愍、法照等人的作用。

  • 标签: 弥陀净土信仰 国际学术界 敦煌文献 中国早期 原始资料 考察对象
  • 简介:哈吉·欧麦尔·李慕阿訇,已年过花甲,但他容光焕发,正所谓老当益壮。他是中国伊协委员,安徽省伊协副会长、省政协委员、界首市政协副主席、城关清真大寺教长。李阿訇在豫皖一带享有很高声誉。他出生在一阿訇世家,青年时苦读经汉书籍,21

  • 标签: 城关清真大寺 中国伊协 欧麦尔 哈吉 李慕 教长
  • 简介:一般情况下,游客到雍和宫万福阁内参观,都被矗立于佛阁正中的18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所吸引,却少有人细看立于佛阁三面墙壁的一组《如意宝树佛本生记》喀画。但是,我在陪同一些文化和美术界的朋友来到万福阁后,大家在被大佛那高超的雕刻技艺所赞叹的同时,又被这组喀中匀称的构图,细密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及每组人物的动势、神态

  • 标签: 雍和宫 五世达赖喇嘛 佛本生 人文精神 内涵深广 艺术形象
  • 简介:《古兰经》第九十五章,无花果章,是麦加降示的,全章共八节。原文如下: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一>以无花果和橄榄起誓,<二>以西奈山起誓,<三>以这座平安城起誓,<四>我确将人类创造在极俊美的姿态中,<五>然后,我又使他坠落于至低的一流,<六>但归信并

  • 标签: 《古兰经》 穆圣 普慈 归信 拜功 火狱
  • 简介:克幽禅师为中唐川东名僧,与保无住禅师、神清禅师等同为无相禅师嗣法弟子。本文对其生平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的一些疑点进行了辩正。通过考证,本文认为,克幽并不是保无住。而散见于地方文献中的有关克幽禅师的史料,正可补中唐时期禅宗正史之不足。

  • 标签: 克幽 无住 禅宗史
  • 简介:黑龙江伊尼众佛学院地处伊县慈云寺内,该寺位于五国古城旧址,即当年女真族囚禁宋钦徽二宗,所谓坐井观天处。松花江和牡丹江在此交汇,静静地向东涌去。正值秋季,远林淡漠,江水凝寒,白沙扁舟,白桦林银杆红叶,给微寒的秋季平添几分热烈。慈云寺原名慈云庵,1928年始建,主轴线上四重殿,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

  • 标签: 佛学院 慈云寺 伊兰 天王殿 慈云庵 白桦林
  • 简介:南北朝后期到初唐成书的《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对道教法位体系进行了详细记述。前期道教徒依据实际需要,对此系统进一步整理,最终形成较严整的道教内部递升制度。传世和新出土的唐代碑铭可以确证此法位制度在唐代的普及性。对从《三洞奉道科诫仪范》到盛唐时期的道教法位制度的变迁及现实情况的细致考索,可以恢复和强调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中古道教重要面相。

  • 标签: 三洞奉道科诫仪范 法位 金明七真 张万福 碑铭 道教制度化
  • 简介:唐代首批佛教官寺设立于高宗乾封元年(666),系以高宗封禅泰山为契机而诏立。乾封元年诏立的这批佛教官寺并非通过诏令统一赐额,而是以封禅泰山后各地出现的不同祥瑞分别命名。高宗乾封元年的佛教官寺还具有诸州立寺、统一度僧、观寺并置三个特征。高宗官寺的这些特征基本为之后的三次佛教官寺设立,即武周天授元年(690)、中宗神龙元年(705)和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所继承,对唐代佛教官寺制度影响深远。

  • 标签: 唐高宗 佛教官寺制度 政教关系
  • 简介:2009年5月30日,著名画家李先生《众缘和合》画展在辽东风光如画的海滨城市盘锦市隆重开幕。此次画展由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杂志、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辽河美术馆协办。出席开幕剪彩仪式的盘锦市委副书记李素芳、辽宁省文化厅厅长郭兴文、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迟惠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家一致认为,李以“众缘和合”为主题的画作,为促进心灵净化、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美术馆 画展 和合 李唐 中国佛教协会 市委副书记
  • 简介: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二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高宗及武则天时期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梳理了当时著名道观的源流,分析了嵩山以及上清派在唐朝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唐高宗 武则天 道教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