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清高伟大的安拉说:“我确已赏赐你常常反复诵读的七节经文和伟大的《古兰经》。”(15:87)使者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他)在解释这节经文时说:“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全世界的主。它就是常常反复诵读的那七节经文和被赐予我的伟大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集)那么,称开端章(法蒂哈章)为“反复诵读的七节经文”,有什么奥义吗?

  • 标签: 《古兰经》 穆罕默德 经文 诵读 反复 圣训
  • 简介:磬在古诗中时能见到,“清磬几僧邻”即引用自唐代诗人姚合的《过钦上人院》。这句诗说明了“磬”和僧人的密切关系:僧人时时在敲磬,以至于一听见磬声,就联想到僧人,联想到僧人诵经。现代的寺院中,磬也是主要的法器之一。“钟磬”并举以概括佛教的呗,自古依然如此。还是举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名句以证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金瓶梅》第五十一回中,用“典了磬”和“典了钟”来说明僧人穷到极点,真是入木i分。众所周知,“相如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做看家本领用的宝贝是不能离手的呀!

  • 标签: 佛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故事 唐代诗人 《金瓶梅》 僧人
  • 简介:庐山慧远的法思想,既受到毗昙学之影响,以“不变”来言说法。同时又受益于罗什所传之般若中观学,故在晚年亦以“无性”来诠释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慧远所说的“不变”之法,是就无为法、涅榘而言的,并非指有为法的自性。另一方面,作为涅檠的法,还没有完全脱离凡圣二元对待的毗昙学模式,与中观当体即空之理论有所不同。

  • 标签: 慧远 法性 不变 涅檠
  • 简介:在《淮南子》一书中,其理想人格的代表是真人,真人优游于世,超越生死并具有无限能力。“故闭四关则身无患,百节莫苑,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本经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

  • 标签: 《淮南子》 “性” 修真 理想人格 真人 生死
  • 简介:府建明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版。本书以鸠摩罗什传入中观学至“涅榘佛性”说兴起为研究中心,通过向早期般若学的延伸,力图全景式描述中国般若学初兴、勃发、衰微和转向的历程。本书通过对般若类经和中观诸论之思想特质的比较分析,首次提出了般若学中实际存在的两种倾向——宗教倾向与义学倾向。前者重在阐发“般若”之不可思议,张扬佛菩萨崇拜,为大乘佛教的广布提供信仰基础,而多佛主义实际肇始于般若类经。后者重在发挥般若类经中的“空”、“中道”、

  • 标签: 般若学 “性空” 宗教文化出版社 流变 魏晋 鸠摩罗什
  • 简介:“红碪体育馆能容纳十万人,可毕竟寺庙少有这样的条件,况且现场讲经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现在人生活忙碌,终究也不方便。倒不如网络,随时打开随时可以听可以看。网络上能看到听到的可不止十万人。”

  • 标签: 法师 粉丝 体育馆 网络 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