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在唐代,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处,故义称旃檀林。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寺制度,故亦称丛林。

  • 标签: 近代 丛林制度 禅修 管理制度 寺院 机构设置
  • 简介:保甲制度是清王朝统治基层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该制度也延伸到了对基层僧众的管理中。本文在大致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清王朝如何建立、实施保甲制度的基础上。以《保甲书辑要》为主要参考资料,首次深入分析了清朝统治者利用保甲制度将僧众管理落实到最基层的基本措施,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评判。

  • 标签: 清代 保甲制度 基层僧众 管理
  • 简介:一、引论印度的初期寺院称为僧伽蓝(samgharama),是僧侣们居住的空间,兼有园林的职能。现代的寺院功能,不能只是考虑作为修行和居住,传统的僧侣生活方式或者寺院的职能应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 标签: 佛教寺院 管理问题 现代 生活方式 居住 僧侣
  • 简介: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 标签: 明代 僧官制度 佛教
  • 简介:北魏僧官制度以昙曜任沙门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魏的僧官制度很不完善,昙曜在任沙门统之后,北魏的僧官制度不仅逐渐完善,而且僧官的权利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北魏晚期僧官的弊政,但北魏较为完善的僧官制度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后世制定僧官制度的范本。

  • 标签: 北魏 昙曜 僧管制度 影响
  • 简介:张宇初(1359-1410),字子璿,号无为子,江西贵溪龙虎山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著名学者宋濂曾称其为"颖悟有文学,人称为列仙之儒"①.明洪武十三年,嗣为第四十三代天师,多次受到明太祖和明成祖永乐皇帝的接见,并为朝廷举行祷雨和玉箓大醮等斋醮活动,一直受到明朝朝廷的重视和支持.张宇初继承天师之位后,研究道教教义思想,掌管天下道教事务,对于明代道教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

  • 标签: 张宇初 《道门十规》 教义思想 《道德经》
  • 简介:尊敬的韩国佛教天台宗总务院长朱正山长老: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学者、各位护法居士:今天,在韩国釜山举办中韩第三届学术论坛,我感到十分高兴,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此次学术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向莅临法会的高僧大德和居士表示亲切的问候和祝福!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现代社会 意义 管理 学术论坛 天台宗
  • 简介: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僧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 标签: 修行方式 安居 述论 时空范围 出家 再开发
  • 简介:术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述了宋人入道条件、手续及仪式等政策和规定,认为宋代政府采取禁止私度、童行系帐、按帐配额、严格道冠管理等措施,对控制道冠人数增加,提高其素质,防止宗教性社会骚乱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庆元条法事类 《宋会要》 《要录》 道士 僧道 《宋大诏令集》
  • 简介: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其实,这种制度来自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不过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限于道教内部,

  • 标签: 道教史 度牒 中国封建社会 演变 原始道教 世界宗教史
  • 简介:斯里兰卡禅修属于上座佛教禅修体系,所有上座部禅修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不论是缅甸的马哈希((MahasiSayadaw)和帕奥(Pa-Auk)的内观禅修系统,还是泰国的隆波田((LuangporTeean)的动中禅,都是基于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和觉音的《清净道论》等注疏发展出来的。本文主要是想从当代佛教徒对禅修的不同观念,实际禅修的情况,以及目前兰卡著名的一些禅修道场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享,以期对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所借鉴。

  • 标签: 斯里兰卡 禅修 禅修中心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魏

  • 标签: 中国佛教 北传佛教 佛教传入 上座部 佛教理论 佛教思想
  • 简介: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在世界史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今国际事务中,伊斯兰教表现得十分活跃,说明它是现代第三世界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伊斯兰教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特别是教派与门宦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更为广泛深远。

  • 标签: 中国 伊斯兰教 教派 门宦制度 逊尼派 什叶派
  • 简介:2014年7月19日,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委员会在中国佛学院举行了首批教师资格证书及硕士学位授予证书颁发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传印长老为中国佛学院首批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28位教师以及3位硕士学位获得者颁发证书。这是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委员会根据国家宗教局《宗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聘任办法(试行)》和《宗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两个《办法》),第一次授予佛学院学僧正式学位,同时对教师资格进行认定,并且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审的工作。这对促进中国佛教教育发展,规范佛教院校管理,加强佛教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两个《办法》的施行,掀开了中国佛教教育史新的一页。

  • 标签: 佛教教育 教师资格证书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学院 教育委员会 保障
  • 简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和造就了一方的宗教。中国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及广大农业社会的基础孕育了一个可爱和善良的民族。中华民族最多人口的汉民族子孙世世代代居住在母亲河——黄河、长江的周围,依靠它的灌溉,一茬茬庄稼的收成,维持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及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有了自给自足的可能,就不需要对外扩张和掠夺,只要抵御外敌和周围国家的臣服,就可关起门来“长治久安”。在这块“热土”上产生了道教。

  • 标签: 道教 现代 农业社会 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 社会关系
  • 简介:王雪梅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吴越佛教》(第三卷)上发表文章《略论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作者认为,如何理解和把握戒律精神及戒律精神和现代社会发展宗旨的一致性是弘扬律学的基本前提。止恶行善不仅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佛教作为宗教人世关怀的坚实基础。佛教戒律止恶行善的精神是人类追求善的本质体现,它曾经规范并提升过人类的思想行为和道德情操,

  • 标签: 佛教戒律 宗教文化出版社 根本精神 社会发展 道德情操 思想行为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媒体及3G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的诞生,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推动社会迅猛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今世界的面貌。面对媒体革命所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必须多研究新情况,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以便更好地为佛教文化和教育发展服务。

  • 标签: 佛教文化 现代模式 信息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 先进生产力 卫星电视
  • 简介:我曾一直饶有兴趣地拜读凡樱先生关于佛学理论现代化初解的大作。尽管其赖以建立理论的核心基础——空子论——也只不过类同于以太理论那样的纯粹是假设与猜想,肯定不是佛祖彻悟证得的东西,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凡樱才华的欣赏。使用现代化语言、科学知识来解释佛学原理,以求帮助众生扫除障碍、特别是所知障,这是很应该赞同的。但是如果走远了,

  • 标签: 《现代佛学》 凡樱 佛学理论 空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