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文殊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在石窟造像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变化很大。通过对北朝至隋唐的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萨式样变化的梳理,概括文殊菩萨形象的不同式样及其产生和演变过程。

  • 标签: 文殊形象 石窟 造像
  • 简介:弥勒是佛教中影响广泛、地位重要的佛菩萨。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慈氏。他与释尊是同时代人,随释尊出家修习,释尊曾预言弥勒将来继承自己的佛位为未来佛。弥勒先于释尊入灭,上生到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尊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到人间,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继续弘扬佛法和普度众生,终究成佛。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云:

  • 标签: 弥勒 传播 造像 未来佛 竺法护 佛法
  • 简介:西山位于杭州西湖区转塘镇周浦乡西南部,海拔高度约340米,石灰岩山体,周围群山绵延,西南面与富阳县相毗邻,距杭城与富阳城均有20多公里。从山腰即可远眺富春江自东南方向蜿蜒流过。西山摩崖造像刻于山北坡高约140米的林木深处,背南面北,

  • 标签: 杭州市 摩崖造像 佛教文化 艺术风格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 代的延续 隋唐时期 佛教传入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数千年沧桑演变,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的朴素内敛,到清时期的浮华繁躁,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 标签: 佛教造像 国人 浮华 印记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 简介: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岗,河南的龙门,四川的大足,是我国四大著名石窟。前三者以兴建时间较早,雕刻都以佛教为主。大足始自唐代,唐代皇室姓李,以道教之祖太上老君为同宗,封之为玄元皇帝“倍受尊崇,使与孔子并列,故大足石窟中称儒、释、道三教各占风骚,并行不悖。这种情状为敦煌、云岗、龙门所未有。

  • 标签: 石窟造像 敦煌 尊崇 唐代 皇帝 皇室
  • 简介:2004年秋,青州博物馆的庄明军约我与尚林将青州周边的几个县市博物馆所藏的佛像都考察一过,所获颇多,没想到此行还促成了佛首失而复得的事。

  • 标签: 张郭造像 头部 博物馆 青州 佛像 县市
  • 简介:日本唐招提寺内的干漆夹苎鉴真坐像,由鉴真弟子思托所制作。它造型优美、线条柔和,干漆夹苎技艺炉火纯青,被誉为"唐招提之冠"。一干漆夹苎造像,又称"夹纻造像",是用漆涂裹苎麻布的方法制作神像。中国自古即有以漆布或筥(竹器)造冠之法,不过将此技术用于造像的开始年代已不可考。

  • 标签: 干漆 苎麻布 夹纻 思托 佛菩萨 佛教传入
  • 简介: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 标签: 阜新海棠山 摩崖造像 文殊菩萨 造型艺术
  • 简介:考察《北图拓本汇编》3—8册佛教造像记,结合侯旭东先生相关成果,可知:一、北朝造像冲动,以北朝乱世中兴起的佛菩萨信仰为基本维度,以造像功德说鼓励传教;二、轮回与造像功德观念的流行也是重要维度,既与中华孝道结合而产生“七世父母”与“追福”观念,又给世俗亲情增添了一抹暖色;三、佛教将众生平等理念贯彻到造像中,鼓励为“众生”祈福,起到重建与维护社会信任的作用,为诸多亚社会所效仿,借造像以彰明其存在与意义,亦是不可忽视的维度。

  • 标签: 造像冲动 信仰 观念 社会
  • 简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佛——香港天坛大佛造像头部一比一模型通过艺术鉴定,香港和内地的佛教四众40余人于5月8日上午,在南京晨光机器厂“大佛车间”隆重举行净坛上供仪式。以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和宝莲寺方丈圣一法师为首的香港佛教联合会代表团一行13人,

  • 标签: 天坛大佛 觉光法师 圣一法师 佛子 净坛 宝莲寺
  • 简介:“大足石刻”诞生于9至13世纪。1999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极具代表性的一处,建于1174—1252年间,主持者赵智凤属密宗僧侣。其佛学思想是以金刚界义理为法统,同时兼融显教主要义理,儒家伦理,理学心性,道家方术,涉世重人伦,修持重心法。造像本于经而不泥于经,自成系统。大足石刻表现心法明显而集中者有:一、“六道轮回图”以大量的文字和图像表述“六趣唯心”、“贪爱作业”、“生死轮回”等沉重的生死命题,使人感知“心”的存在和作用之巨大。二、“缚心猿锁六耗图”,揭示“天堂及地狱,一切由心造”,要求“牢缚心猿脚,壮锁六贼根”使六根清净,“莫染一物”,“戒心以律”,明白“净心即佛”令人了识自心。三、“牧牛图”,以牛喻心,以牧人喻修行者,以驯牛喻调伏心意的过程。四、“祖师颂与维摩殿”祖师颂“一二三三,四五六六,心日心心,大事足足”是对密宗心法高度抽像,极度概括的表述。宝顶造像心法从摩维诘到赵智凤可谓是法脉相通,圆融各宗,自成一统。

  • 标签: 大足石刻 宝顶造像 心法
  • 简介:应斯里兰卡佛教阿斯羯利派钱达南达国际佛教中心主席曼格拉长老的邀请.2004年7月24日至2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释学诚法师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五人,对斯里兰卡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国佛教代表团与著名的斯里兰卡石窟寺——丹布拉寺的主人在那里的佛教博物馆举行了中国佛教协会赠送斯里兰卡的佛像安奉仪式。这三尊精美绝伦的释迦牟尼佛像分别代表了中国三大语系(汉传、藏传和南传)对斯里兰卡佛教的美好敬意。制作这些佛像的就是黄华宗先生创办的福建泉州鑫华雕塑工艺有限公司。为此我们特别组织一篇介绍黄华宗先生佛教造像艺术的文章以奉献于读者。

  • 标签: 佛像 佛教造像 黄华 石窟 漆器 斯里兰卡
  • 简介:第一佛土是“色究竟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亦即无上超越,美得难以想像、难以言说;此一卓越境界名为法界。法界不是具体的境界或单独的处所,法界是因见色蕴本性而获得的证悟。当你得见色蕴本性时,即证得与其相应的佛土法界。你可以用完美之身显现此一证悟,而大日如来本尊便是这种显现的代表。在此过程当中,无明烦恼转成法界体性智,无明的本性。如是,五蕴及五烦恼都变为清净或回归本性了。

  • 标签: 藏传佛教 智慧 造像 心性 本性 烦恼
  • 简介: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 标签: 地藏造像 造像组合 西方净土信仰 地藏十王变相
  • 简介: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其实,这种制度来自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不过早期原始道教的“宅录命籍”与“道宅科录”活动只限于道教内部,

  • 标签: 道教史 度牒 中国封建社会 演变 原始道教 世界宗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