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生活水平提高了,抑郁却成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新名词。医学专家说,这是一种被称为世界第四大疾病的抑郁,往往不被人们理解、重视,这种并造成厌世甚至犯罪,严重患者自杀率高于80%。医学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除了科学业的医疗措施以外,任何人之间一些关怀、理解和宽容,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 标签: 抑郁症 心理障碍 医学专家 生活水平 心理学家 医疗措施
  • 简介:本研究利用自编的儿童注意力缺损障碍量表对一到六年级的433名被试进行了测试。对注意缺损障碍儿童的年龄、年级、性别、成绩及其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职业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 测验 影响因素
  • 简介:ADHD和阅读障碍儿童在言语工作记忆上的缺陷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但是二者机制并不相同,前摄抑制对工作记忆容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影响的也是中央执行功能。研究将最近探测任务和n-back任务相结合,直接比较被试在最近负探测和非最近负探测条件下记忆成绩的差异,以考察前摄抑制对两种障碍言语工作记忆的影响,被试是60名障碍儿童(阅读障碍和ADHD)和17名正常儿童,年龄均在7至12岁之间。结果发现,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正常被试和障碍被试成绩均明显下降,具体而言,ADHD和ADHD伴随阅读障碍组成绩大幅下滑(26.44%,28.44%),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和阅读障碍儿童(14.62%,15.84%),后两者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前摄抑制是影响工作记忆容量的重要因素,并且ADHD儿童更加容易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这是导致其工作记忆成绩缺损的重要原因,而阅读障碍儿童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前摄抑制,ADHD和阅读障碍组在言语工作记忆缺损机制上存在差异。

  • 标签: ADHD 阅读障碍 前摄抑制 1-back
  • 简介:功能思维障碍是学习不恰当思维模式的结果,主要是通过经典条件化获得的,在罪犯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有绝对化思想、过于普遍化、精神过滤、自我轻视、自我中心化等特征表现,通过认知治疗,在揭示被治疗者思维障碍的基础上,促进其改变错误认知,最终达到改善不良情绪的目的,因而对罪犯功能思维障碍最具有针对性,而且效果较为显著。

  • 标签: 认知疗法 罪犯功能思维障碍 运用
  • 简介:以中国大陆16个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278名自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探讨自闭儿童的依恋及其与功能领域的关系。结果发现:(1)自闭儿童依恋总体水平偏低;(2)自闭儿童依恋与各个功能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3)影响自闭儿童总体依恋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儿童自身的障碍程度,具体取决于交往、认知、感觉、生活自理等功能领域的发展情况。

  • 标签: 自闭症儿童 依恋 功能领域
  • 简介:为了考察自闭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情绪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2)与正常儿童一样,ASD儿童表现出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偏向;(3)实验二中,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内部特征区的注意分配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该类情绪特征信息的区域,如恐惧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ASD儿童时三类情绪面孔特征区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4)两个实验条件下,ASD者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 标签: 自闭症谱系障碍 情绪面孔 面孔觉察 面孔加工 眼动
  • 简介:选取3-5岁自闭谱系障碍儿童(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与正常儿童各18名,采集其观看目标刺激沿不同垂直幅度、水平速度正弦曲线运动视频的眼动数据,考察振幅、速度等目标运动特征对被试平滑追踪眼动的影响。结果发现:(1)ASD儿童平滑追踪目标刺激的视觉位置误差显著大于正常儿童,其追踪目标的眼动轨迹不如正常组儿童平滑均匀,平滑追踪眼动存在明显不足。(2)正常儿童追踪目标刺激大振幅运行的位置误差显著大于小振幅运行条件,但ASD儿童却与之相反。(3)与正常儿童一样,目标刺激运行速度越快,ASD儿童平滑追踪的位置误差越大。总之,ASD儿童存在平滑追踪能力的不足;相比追踪大振幅运动的目标,ASD儿童追踪小振幅运动目标的能力更差。

  • 标签: 自闭症谱系障碍 平滑追踪眼动 位置误差.
  • 简介: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变化社交人数操纵场景的社会性内容,比较自闭谱系障碍儿童(ASD)和普通儿童(TD)对真实社交场景注意模式的差异。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的总注视时间和平均注视时间少于TD儿童;(2)随着社交场景中人数的增加,ASD儿童和TD儿童一样,对面孔、身体和嘴部的注视时间比和注视次数比逐渐降低;(3)相对于TD儿童,ASD儿童对社交场景中面孔、身体、眼部、嘴部等社会信息区域的注视加工更少.但对前景和背景等非社会信息区域的注视加工更多。整个研究表明,社交人数变化对ASD儿童和TD儿童社交场景注意模式的影响一致.但ASD儿童对社交场景的具体社会性信息的视觉加工上仍表现出特异性.

  • 标签: 自闭症谱系障碍 社交场景 社会性信息 人数.
  • 简介:一、人格障碍定义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或称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模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人格障碍 人格异常 精神疾病 人格特征 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
  • 简介:焦虑障碍通常被认为与应激相联系。应激愈强烈,焦虑障碍也愈严重。但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焦虑障碍都与应激有必然联系。某些焦虑障碍是原发性生物学疾病,它们具有遗传的易患性原因。

  • 标签: 焦虑 病因 应激 生物学 原发性
  • 简介:<正>从来都是心静如水,从来不知紧张与压力滋味的人在这世界上恐怕是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或遇到特殊情况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烦恼、忧心忡忡,并有心慌、手掌出汗、呼吸急促等表现。不过,请注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并非病态。时过境迁之后,这些症状自然就会消失,生活又会恢复平静。但是当这些感觉或其他的焦虑症状的发生比较烦繁,而且无法预测,就可能预示着您可能患有某种焦虑障碍

  • 标签: 焦虑障碍 自我识别 呼吸急促 焦虑症状 如水 强迫症
  • 简介:生活中不如意之事经常发生,若能不断进行心理“按摩”,会使你解除烦恼,精神焕发,青春常驻,下面介绍几种便捷有效的心理按摩技巧。

  • 标签: 心理按摩 烦恼 精神
  • 简介:16岁的男孩崔磊在班上或者团体中从不喜欢表现自己,而且他对人始终抱有戒备的心理。经过心理咨询师一段时间的单独接触,发现了他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压抑。

  • 标签: 心理咨询师 教子 高压 痛苦
  • 简介:竞争是人类的特性,但太爱竞争的人,常常会把微不足道的小事转变为赢家和输家的无情对峙。飙车、醉酒驾驶、过度减肥等都与太爱竞争有关系。

  • 标签: 教育心理学 学生心理学 健康教育 心理障碍
  • 简介:儿童在提取短时记忆系统的语音信息时,往往会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和回忆量的下降,这种信息丢失量的多少与中央执行系统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考察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提取特点,挖掘他们记忆失败的本质,使用自由回忆和再认两种任务,考察阅读障碍儿童在无意义音节和汉语词汇上的提取特点,结果发现:(1)阅读障碍儿童在语音提取时,丢失的信息率要显著多于正常儿童,这种丢失可能是由于他们落后的中央执行功能所致;(2)阅读障碍儿童单纯的语音保持能力正常,但不擅长利用语义编码来促进短时记忆效果,而正常儿童却能够较好地利用语义线索.

  • 标签: 阅读障碍 语音提取 中央执行功能
  • 简介:《孔子家语》有云:“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称赞别人的长处,少谈论人家的短处,关系方能长久。美国心理学家黄维仁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有一个“情感账户”。欣赏、赞美对方,就是往“账户”里存钱;指责、批评对方,就是从“账户”取钱。人与人的感情是融洽还是紧张,关键看“情感账户”里余额充足还是短缺。

  • 标签: 赞美 《孔子家语》 心理学家 账户 情感 对方
  • 简介: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在对成就的看法方面有别于男性。她们一方面主张妇女解放,渴望事业成功;另一方面又会心怀恐惧、忐忑不安。这种恐惧,心理学上叫做“追求卓越的焦虑”,是潜伏在许多女性内心深处的心理陷阱,处理不好,可使女性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陷阱有:

  • 标签: 卓越心理障碍 女性追求 追求卓越
  • 简介:焦虑性心理障碍,又称神经官能,这类心理障碍的共同特征是:焦虑是其核心的症状,而内心的矛盾冲突是其主要的原因。具体来说,焦虑性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身体症状障碍和解离型异常等。

  • 标签: 性心理障碍 焦虑 身体症状 共同特征 矛盾冲突 神经症
  • 简介:文章概括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分别介绍了其基本概念、临床分型、理论模型、评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对这一心理障碍的进一步研究能充实心理咨询治疗的课题,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标签: 心理学 创伤后应激障碍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