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本刊自今年第五期起,增设“精品栏”,拟在全国范围选登优秀统计分析文章,供广大统计人员观摩借鉴。这期与读者见面的题为“四川农村计划生育的基本态势及对策研究”一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较深入地揭示了四川农村计划生育的现状与障碍因素,并提出适合四川实际的农村计划生育对策,引起了国务院、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 标签: 实行计划生育 基本态势 四川农村 计生工作 对策研究 农户
  • 简介: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人口增长率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曾提出要建立节制生育机构。但由于当时原苏联人口理论对我国影响很大,加之受“人多是好事”观点的影响,对人口发展未能有效控制,相反还对多子女家庭给予了多方面的照顾,使得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从1949年到1973年,我国人口增加了3.5亿,年均增长21%。1973年末,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晚、稀、少”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为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从1974年开始,人口年环比增长率降到2%以下,1980年降至1.19%。由于五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在八十年代进入婚育期.1980年以后的人口增长率又有所

  • 标签: 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计划 人口增长率 人口数量 增长模型 比增长率
  • 简介: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产生于计划生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是前进中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计划生育信访问题,相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改革成果来说。只是局部和个别问题的反映: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落实基本国策从中得到的实惠来说,只是一小部分人利益的反映。

  • 标签: 计划生育 信访工作 思想认识 服务质量 中国
  • 简介:一、传统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监督机制的反思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人口严格控制政策是借助于强有力的超经济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从而决定了我国个人生育决策的基本性质,即国家利益决定和行政干预型,市场机制基本上不起作用,国家对人口生育状况的监察督导比较容易通过自上而下的集中监督方式加以实施。因此,尽管我国过去的监督机构是初级的,监督主体具有单一世、纵向性和松散性的特点,但同当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与管理水平还是基本适应的,尤其对宏观人口总量和人口出生率的监督控制还是富有成效的。初步可以归纳为:一是在统计监督中充分发挥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强化党的监督;二是在监督实践中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实行

  • 标签: 监督机制 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 监督主体 我国人口 监督标准 监督客体
  • 简介:目的从青年妇女个人和家庭的角度分析她们生育二孩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在苏北SQ市和LY市县域内调查已育青年妇女,发放问卷400份。结果认为自己年龄及身体状况合适生育二孩的占32%、个人能力和条件肯定能抚养和教育好两个孩子的占27.3%、家庭经济状况完全能承担生育二孩的只有21.9%、父母肯定会帮忙带二孩的占32.7%;父母、老公希望生育二孩的比率均超过80%;年龄身体状况、个人能力、父母及老公的态度、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是否帮忙带均对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性影响。结论计生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育龄妇女的婴儿抚养、幼儿教育等的教育宣传工作;各类媒体应大力倡导“先成家再立业”婚育观和父母帮忙带孩子的优良传统、加强传统生育观的宣传;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鼓励青年女性先结婚生育,再就业、采取措施批判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在全社会掀起素质教育的新风尚。

  • 标签: 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 二孩生育 意愿
  • 简介:通过对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家庭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检验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家庭养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期,随着家庭对子女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支出与精神慰藉显著正相关,教育支出与经济回报、生活照料负相关,教育支出与家庭养老总回报的正相关但不显著。

  • 标签: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家庭养老 相关性
  • 简介:人口规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和特定地域的人口总量。人口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影响就业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研究适度的人口规模是研究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特定区域内人口规模的形成是由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共同决定的。人口出生率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风欲习惯、社会整体福利状况、伦理、道德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状态、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活习惯等;而人口的迁移取决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及迁移成本等。

  • 标签: 中国 人口增长 生育 价格机理
  • 简介:建立适合自己的家庭财务□刘洁夫妻双方怎样才能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理财呢?以下几点可称为要诀。第一,全面了解对方的家庭经济状况。双方婚前就应了解对方的家庭经济状况,以便及早安排将来在经济上对各自父母或家庭提供的支持。婚后还要根据双方父母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

  • 标签: 家庭经济状况 收支安排 财务体制 家具设备 经常性支出 消费模式
  • 简介:在构建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通过农户家庭生产要素投入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和女性化对家庭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老龄化和兼业化对土地要素投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女性化则有显著正向影响;老龄化、兼业化和女性化对农业雇工投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业机械要素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兼业化的负向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老龄化和兼业化对生产资料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女性化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目前来看,老龄化、兼业化和女性化对家庭生产要素投入并不一定造成实质性障碍,不必过于担忧。

  • 标签: 老龄化 兼业化 女性化 生产要素投入 农业生产
  • 简介: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5省572户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以双变量Probit模型与有序Probit模型为工具,构建家庭农场质量安全多重认证行为的三阶段模型。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程度、资金状况、认证实施难度和获利期望对认证意愿、认证行为、认证频数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保意识、政府宣传推广力度显著正向影响认证意愿和认证行为;劳动力数量、与乡邻交流频率对认证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显著负向影响认证意愿。因此,应建立健全家庭农场主教育培训体系、降低质量安全认证市场与技术风险、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宣传推广力度。

  • 标签: 家庭农场 质量安全 多重认证 双变量Probit模型
  • 简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户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庭户规模比较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影响,同时,家庭户规模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家庭户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历来就是人口调查的重要内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是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现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来看近年来青海家庭户规模结构的变化特点。

  • 标签: 家庭户规模 规模结构 青海 社会经济生活 人口抽样调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目标,被称为“收入倍增计划”。

  • 标签: 居民收入 倍增计划 宁夏 国内生产总值 2010年 党代表大会
  • 简介:为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今年以来,我省启动了一批重点产业振兴计划的制定。经省政府审议通过,截至目前,煤炭、白酒、卷烟、特色食品、医药、旅游商品6大产业的振兴计划已正式出台。

  • 标签: 振兴计划 重点产业 贵州省 特色食品 旅游商品 扩内需
  • 简介:就目前而言,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基金远非学费那么简单,这笔开销包括饮食、交通、衣着、托育、教育、医疗和娱乐等费用,若考虑未来不确定的通货膨胀因素,子女教育费用将成为家庭仅次于购房的一项主要支出,所以,父母应该尽早规划子女的教育资金。从量上看,在筹集准备时要相对宽松些,以防有超出计划的需要。

  • 标签: 家庭教育 理财规划 工具 教育费用 教育基金 通货膨胀
  • 简介:在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因此而为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而担忧。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孩子的地位极高,家长们往往都视为“小皇帝”、“小太阳”。一家人像众星捧月一样,全都围着他转。正如马卡拉柯所说的那样“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真正的暴君。”这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有害的。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

  • 标签: 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 独生子女家庭 教育问题 特殊地位 望子成龙
  • 简介: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这五句话、二十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一刀切。具体到一地一村。怎样抓好落实,值得探索和研究。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发展规律 物质文明
  • 简介: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 标签: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 中国国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 恶性通货膨胀 中华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