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引言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尽管由于城镇统计口径变化,给有关速度估计带来了一定困难,但许多学者(例如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一书即持这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城镇化实际水平可能略高于90年人口普查公布的水平,大约近于30%。十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在今后半个世纪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仍将与较明显的城镇化过程伴随。从表1可见,下世纪中叶左右,中国人均GNP可望达到4000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超过50%,甚至达到1985年苏联、东欧、以及中上等收入国家65%之平均水平也是可能的。城镇化今后变化如此之大,必然对我国人口趋势形成重要影响,这点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种影响在于:1、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往往不是乡村人口结构简单平移到城市,而一般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的人口迁移。这种迁移必然对城乡人口结构形成相

  • 标签: 城镇化研究 城镇化过程 人口老化 城镇化水平 中国城镇化 人口增长
  • 简介:<正>一、上海人口现状与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趋势根据1991年度上海市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8‰,已处于历史的最低点,12个城区中有7个区出现负增长,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静安区为—2.12‰,卢湾区为一1.42‰,黄埔区为—1.00‰,虹口区为—0.60‰,南市区为—0.49‰,闸北区为—0.30‰,普陀区为—0.11‰。据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计划:1992年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将提高到10个区,城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为—0.72‰。1992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数仅占人口增长总数的39.34%,而机械增长为人口增长总数的60.66%。若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1994年前后全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出现负值。根据有关专家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 标签: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上海市 人口自然变动 人口负增长 人口普查资料 人口增长
  • 简介:二战以前尤其是20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史前时期上万年、上千年还增长不了1%,17世纪以后稍微加快,但年均增长也不过是增长0.5%左右。在二战后人口增长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接近2%。

  • 标签: 人口增长速度 世界人口 史前时期 17世纪 70年代 40年代
  • 简介:<正>世界人口问题始终只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面地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90年代是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也是世界经济进行重大调整和带来各种动荡的时期,在90年代前半期世界经济将处于低潮,90年代后半期将会好于前半期,整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则可能与80年代持平或高于80年代。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可能比80年代略有下降,预计平均每年增长率在1.66%左右,比80年代仅下降0.08%,低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世界经济发展 最不发达国家 世界人口 人口增长过快 年代
  • 简介:<正>人口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更为重要。1982年人口普查后的五年来,全省人口增长速度已显著降低,但人口基数大,年递增率高总人口超出本世纪内人口控制要求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加上当前已进入新的生育高峰期,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更有成效,才能在2060年将人口发展规模控制在发展目标之内。

  • 标签: 控制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工作 发展目标 人口普查 出生率 人口增长速度
  • 简介:本文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数量增长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变动特征.广州青年人口绝对规模扩大、增速下降和相对规模收缩.人口迁移流动是青年人口增长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变,未婚为主、已婚有配偶居次的婚姻构成更趋向未婚状况,职业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正逐步向高级化转变.这些社会构成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 标签: 广州青年 青年人口增长 受教育程度 婚姻状况 职业
  • 简介:<正>去年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认真重视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12年来首次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初步扭转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喜事。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来之不易。回顾去年的工作,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做到了三个加强:

  • 标签: 计划生育工作 控制人口增长 重要手段 人口与计划生育 社会总需求 计划生育政策
  • 简介:本研究提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的"融入决定假设",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以后,逐步深深地卷入城市的生产、生活中,他们与城市运转结合越紧密,他们将具有越强的长期居留倾向.随着长期居留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其所关联的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经济问题势必逐步积累,需要城市管理者相应加以重视和管理.

  • 标签: 流动人口 长期居留 倾向 融合
  • 简介:本文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根据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进行了估算。主要估算结果包括:1、中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显著,从1990年全国平均68.1%上升到2009年全国平均84%。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虽仍有剩余,但向其他产业转移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延续目前劳动力利用率的增长速度,“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在几年内消失;2、各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动趋势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对“人口红利”的贡献有所不同:3、在1990—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的平均就业弹性趋近于零。

  • 标签: 人口红利 随机前沿模型 农业劳动力 劳动力利用率
  • 简介:文章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纵向数据(1998~2005年),对年龄范围在80~105岁的高龄老人进行考察,并基于Cox模型对社会支持于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社会支持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我国的现实意义来看,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是针对不健康的人群起到了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和健康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另外,社会支持中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改善我国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社会支持 高龄老人 死亡风险 COX模型
  • 简介:与其父辈不同,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教育与社区结构,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学校在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中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流动儿童的学校类型不同,其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迥异。在不同的学校空间,流动儿童建构出了不同的交往文化。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获得了更多与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接触的机会,他们与城里人的交往频率也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冲破身份制度的藩篱,从结构上实现与城市的社会融合。民工学校流动儿童则正在经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 标签: 流动儿童 生活情境 社会交往 文化建构 混合研究
  • 简介:<正>人口调查与人口普查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的一般数据,但这些数据所提供的只是某一个时点的横断的信息,人们很难从这些数据中找出各人口要素变化对家庭状态变化的影响程度,而家庭规模与结构是过去多年来各种人口、社会、经济等要素影响的综合效应。对此,曾毅教授所建立的适于中国情况的“家庭状态生命表模型”正可以发挥作用。家庭状态生命表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生命表类似,用于估算一批人在生命历程各个阶段的预期婚姻状态、胎次状态、存活子女数、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对幼年子女或未成年子女的抚育、对老年父母的赡养年数、以及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抚养负担的年数等,如果这批人遵

  • 标签: 生命表 湖南省 家庭规模 核心家庭 家庭结构 老年妇女
  • 简介: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分层非线性模型研究家庭化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具有明显的分层聚类性,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不仅与个体层次因素有关,而且还受社区层次因素的影响,但前者作用更大;家庭化流动提升了男性的就业稳定性,降低了女性、特别是在婚女性的就业稳定性;提升了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极低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但对高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分层异质 流动人口 家庭化流动 就业稳定性
  • 简介:本文在对比分析纽约、东京两个国外大都市服务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劳动力变动特征基础上,以服务业从业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历史数据作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上海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上海与纽约、东京服务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从业人口数据回归分析的服务经济发展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海市未来服务经济从业人口的比重进行预测.分析表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正处于加速增长期,并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按此速度到2020年其从业人数比重可达80%;要实现上海服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战略和人口政策。

  • 标签: 劳动力 服务业从业人数 预测模型
  • 简介: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方面,且增多趋势愈见明显。动机研究是人口迁移相对集中的关注问题。但是关于以迁入地为基点对婚姻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以某地区为例,研究其外来人口中婚姻迁移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户籍、经济、就业和城市适应五大因素,并引入logistic模型对测量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对婚姻迁移的贡献最大,除了就业因素外,其他因素的贡献相似。尤其指出的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城市适应程度提高,婚姻迁移的可能性将会增加。由此说明,外来人口城市生活的再社会化程度将为他们的社会融合奠定基础。

  • 标签: 婚姻迁移 影响因素 个人 城市适应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