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敦煌佛曲徐湘霖《敦煌曲子词集》中宣扬佛教的词曲占了很大的比重。任二北先生的《敦煌曲校录》所选545首曲子词,佛曲就有293首,占去一半还多①。可见,佛曲在当时社会上的流行,不仅相当普及,而且相当热闹。然而,为什么在稍后的唐宋文人词中几乎荡然无存,“...

  • 标签: 佛曲 敦煌曲子词 五更转 讲经文 龟兹乐 佛教
  • 简介:《白家碎金》和《碎金》是敦煌遗书中重要的字书。本文以都春文主编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三卷)对《白家碎金》的校笺本和朱凤玉著《敦煌写本(碎金〉研究》对《碎金》的校笺本为依据,对照莫藏和法藏敦煌字书,同时参考涌泉主编的《敦煌经部文献舍集》(第七册)对《字宝》(即《碎金》)的校记,探讨《白家碎金》与《碎金》比较研究的意义。论文还指出了《白家碎金》和《碎金》校笺中的一些错误,并对个别词语进行了孝释。

  • 标签: 敦煌字书 《白家碎金》 《碎金》 比较研究
  • 简介: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其与古代氏族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 标签: 敦煌古藏文 吐蕃地名 由来 影响
  • 简介:作者系上海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乡村地权的研究,既在田野中做历史研究,又在档案中做田野工作,试图以社会理论的想象力整合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三门学科,在知识论的意义上迈向一种开放的整体社会科学。

  • 标签: 博士生导师 林权 出版 上海大学 历史研究 田野工作
  • 简介: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是广西区级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老师们按照民族学(人类学)专业要求,严格训练学生。其中,专业理论基础夯实和田野调查技术的训练及毕业论文写作这三项功底最被强调。老师们带学生各有招数,且团结合作,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这已成为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优良传统。

  • 标签: 专业理论基础 主编 出版 文化 毕业论文写作 严格训练
  • 简介:惠言以自身儒家道德修养来承担外部挫折与困顿,将儒家信念与个体生命相融合,透现出“渊雅”的儒者风范;他又是一位具有纤细锐敏的感受能力的词人,能够感知并捕捉到事物最为深婉曲折的特质.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惠言就为词的创作写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境.

  • 标签: 张惠言 儒者风范 词人心性 艺术特色
  • 简介:对于嫉妒的本土形式——“眼红”与“红眼病”的讨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占据报纸头条,近年来“羡慕嫉妒恨”又成流行词汇。该书从对“红眼病”“仇富心态”的文本分析,到深入华北因采矿暴富的三个村子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试图把“羡慕”“嫉妒”“恨”作为理解“暴富”“财富不平等”与“开矿纠纷”等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机制。

  • 标签: 财富观 嫉妒 人类学 20世纪80年代 出版 张慧
  • 简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民族同胞共同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绚丽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学,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著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护者。

  • 标签: 张淑云 当代少数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 黄晓
  • 简介:锦屏古契约文书中的侗语地名,对研究侗族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意义重大。侗语地名的命名及分类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锦屏契约文书中的地名进行整理研究将有助于侗族地名文化的传承。

  • 标签: 锦屏契约文书 侗语地名 分类考释